中文EN
学者研讨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
2020-11-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11月20日总第537期 作者:黄畅
分享到:

  本报讯 近日,“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我国历史学在话语体系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当前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新时代如何加强我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历史理论研究所综合处联合主办。

  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冠梓认为,历史学研究者需要秉承鲜明的研究态度、坚定的研究立场,坚持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师渠从加强中国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中国近代史书写话语系统和国民历史教育三个方面,指出我国对于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缺乏应有的自觉和足够的力量,强调应在借鉴西方研究的同时,加强总结中国自身的话语体系,以自省和开放的态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顾銮斋从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层次、批判精神、重要研究方向的缺位、世界史学者体量不足四个方面,指出中国世界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努力方向。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现状出发,指出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需要打通近代与古代、近代与当代、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壁垒,力争理论有所创新,展现概念化、体系化的成果。

  与会学者还围绕中国历史学话语权、学术立场、理论创新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光谦认为,构建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就要说“中国话”,这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说话,努力培养一支年轻的史学研究队伍,凝聚力量,敢于发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孝远认为,话语体系涉及观点、学说、理论等各方面,建立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需从学术史和史学史角度,对已有的体系进行梳理,对世界史研究产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甄别,凸显我国世界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恩远系统梳理了俄罗斯重建历史话语体系的背景、重要发展阶段及主要观点,认为其对中国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启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提倡建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使之成为中国历史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小萌认为,构建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既需要传统研究的深入,也需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拓宽国际视野,坚持中外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认为,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是相关联的。中国的话语体系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中国自身出发总结出新的理论方法,提出自己的话语范畴。

  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董欣洁从生产和交往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了世界历史演化的内在动力,指出当代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世界历史学的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员赵庆云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作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定性分析,具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长期对国情研讨的结果。副研究员廉敏认为,建设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需要明确已经存在的古代话语、近代话语、当代话语、外国尤其是西方话语体系这四层话语基础,分析每种话语的利弊得失。副研究员高希中认为,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副研究员靳宝认为,制度记录与整理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副研究员张德明认为,中国学者需要以开放、包容、对话的态度面向海外中国学研究,走出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与海外中国史研究学者展开平等对话。

  会议由研究中心主任张顺洪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黄畅)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