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0-09-11 作者:记者孙美娟
分享到:

 座谈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网讯(记者孙美娟)9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分别出席并发表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敏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作者代表发言。会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共20余人参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 主办方供图

  王建朗表示,《中国抗日战争史》八卷本的写作,每卷作者在自己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力求反映最前沿的内容。从全书架构上来说,该书在内容上比过去出版的若干抗战史更为全面,既对战时军队本身做了专门研究,还设置专卷系统展示了沦陷区和伪政权的情况,这是过去抗战史研究关注不太多的地方。战后处置与战后遗留问题和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各有一个专卷书写。他认为,这套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讲抗战不仅讲战争,也讲清楚抗战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以后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该书写作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思想即是“全民族抗战”,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 主办方供图

  谢寿光表示,作为一个出版人,有责任把最新研究的进展和最好的研究成果出版出来,与全社会分享。他认为,好的作品是研究者、学者和专业的学术编辑共同打磨、互相融合做出来的。“编而优则研,研而优则编”,编辑和研究者、学者之间身份是可以自如转换的,要能做到这个程度,才能有好的成果奉献给社会和国家。出版《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这样的大型丛书也充分展示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一个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学术出版社所应该做的事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主办方供图

  《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优秀学术成果,其中《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第一批成果之一。杨艳秋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她表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统筹指导全国的史学研究,凝聚力量推进中国史学的前进。为此,中国历史研究院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另外也积极推进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包括中文学术出版资助和学术外译项目两大类,希望能推动更多能够代表中国历史学水准,反映中国历史学前沿的学术精品成果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 主办方供图

  汪朝光认为,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特别重大。他认为,抗战史的研究面向很广,抗战对中国人的精神提升非常重要,对于民族复兴,它的精神作用不可忽略。从学术上来讲,抗战研究在近些年来一定是中国学术的富矿,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最受关注、最值得投入的一个领域。他呼吁,研究中国史、世界史的学者应加强合作,深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这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历史、中国抗战史的研究,对整个亚洲史、世界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研究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 主办方供图

  罗敏提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的出版为抗战史研究再出发提供了非常坚实的资料根基。她选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中部分精华内容进行了介绍。比如《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抗战时期的版本是未经修改的原始版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中国抗战的实际进程和中国革命的自身特点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持久战、游击战战略理论的历史过程,凸显了经典理论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敏 主办方供图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章百家表示,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讲,抗战史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抗战史研究比之前更为深入。虽然抗战史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大概的框架,但这个框架争议还比较大,怎样构建一个相对客观的框架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他认为,任何历史研究从研究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概括,历史的叙述需要史学家的提炼和概括。提炼即是从无数众多的事情里,把最重要的那些点或要素找出来。概括即是需要用很简单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东西叙述出来。另外,历史研究工作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把研究中最重要的成果推向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提出,《中国抗日战争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显示出当前抗战史研究学界长期以来的学术积淀。这本书的特点是全面、系统、有创新性。以前中国抗日战争史很少讲社会,这次专门有一卷讲的是经济与社会,而且涉及民众生活及社会动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勇表示,资料问题是学术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抗日战争研究以后还要继续发展。他建议,我们要在现有的军事资料集基础上,继续出版更多的资料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认为,抗战研究还需要加强。他建议,在抗战史专题研究已经做得很深很细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通史著作的撰写与出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认为,抗日战争史的资料浩如烟海,部分专题的研究可以再深入下去。此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既要有高度、深度,也应该通俗易懂。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通分析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实还有很多很有价值、很重要的资料还在档案馆、图书馆里。史料的公布可以引导学术发展的进步。在史料公布和出版过程中,出版社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抗战史料、近代史料的整理发布,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表示,整个抗战史的研究具有世界性,应该更加开放、整理公布更多的资料并多加利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认为,20世纪以来,抗战史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进步,很重要的一点是史料的开放。要进一步推动和加强抗战史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好新的研究者、接班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史料研究做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的出版,对于纪念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深入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书中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全100册),收录文献341种,近5万页,对于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充分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作战情况,体现了身处抗战中的中国军民对于全民族抗战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样书 主办方供图

  集体合影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