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辞书编纂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9-11-22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1月22日总第50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华夏
分享到:

  近日,由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数十家单位的近8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语文辞书编纂”主题分享新研究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韩敬体梳理了丁声树先生的学术生平及其编纂辞书的特点。丁声树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辞书编纂工作,他的工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少而精,二是务实。20多年间,丁声树先生主持或参与编纂、修订了四种辞书,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辞书编纂大家,他主持编写或修订出来的辞书每一部都是精品。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喻遂生谈到东巴文辞书编纂的四个问题。第一,目前学界和读者急需的仍是按义类排列的字典;第二,应以东巴文化研究所编著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为主要材料来源,增加近年刊布的新材料;第三,字形要作适当的造字结构分析,并需适当多收异体,体现文字演变轨迹和时代地域差异;第四,在基础工作方面,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着手编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做好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字释等基础工作,分阶段逐次推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其逐步完善。

  上海辞书出版社徐祖友认为,要做有特色的词典人,编有特色的词典。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特色是词典脱颖而出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是词典品牌的基本条件,没有特色的词典只能“泯然众人”。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郭龙生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语文辞书收词原则,认为收词原则体现编纂者的语言规范观,编纂者对于词汇的选择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同时更多地体现在对新词语的遴选、甄别与收录过程与结果方面。不管语言规范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嬗变,国家已经确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都应该在现在正在编辑出版和即将编辑出版的工具书中得到彰显与贯彻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晁继周认为,根据谢尔巴的理论可以将《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的规范型词典。处理异形词问题正确的原则应该是:重视理据、参考词频、照顾系统、遵从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志江对异形词规范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制定当年讨论达成的共识,异形词的规范必须遵从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三大原则。此外,词汇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新的异形词会不断出现,这些问题都对异形词规范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应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谭景春通过语言事实和词典释义对“作料”“佐料”两词词义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作料”一词本身有充足的构词理据,只是释义上的不足导致学者产生与“佐料”是否同义的疑惑。由此他提出,词义和释义存在主客观的差别,很难完全严丝合缝。可以学习《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经验,在具体性释义之后再用概括性释义补充,涵盖住其他方面的细节,使具体的和概括的两方面释义达到平衡。

  中国辞书学会副秘书长杜翔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不断进步的70年,也是语文辞书编纂工作逐步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70年。辞书作为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汇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一流的辞书人必定抱持大业理想,增强辞书学科的自信心,为实现辞书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对从事辞书研究的老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呼吁年轻的辞书人关注出土文献,年轻的学者尤其是从事出土文献研究的学者关注辞书。词汇在不断地更新,对辞书的研究也需要新血液的不断注入,青年学人应关注辞书研究现状,为辞书编纂和修订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