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把握文本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创新
2019-10-18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0月18日总第49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分享到:

  近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高端学术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七十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顾与展望”这一论坛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陈坚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还与现实世界、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陆鹏简要回顾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阶段到创新运用本土语言表述的、创新成果迭出的时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强调创新,这一趋势值得继续保持,不断推进。创新源于对原典文本的深刻把握,只有从原典出发,坐得“冷板凳”,才能让创新的成果有坚实的基础。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主持论坛开幕式。

  挖掘《资本论》的思想资源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一生”完成的巨著,自出版以来就逐渐被广泛研究,被后人视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介绍说,自《资本论》问世以来,关于《资本论》的不同解读和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由MEGA1到MEGA2的历程,为建构当代“《资本论》学”提供了资源和启示。国内外丰富的资本论研究以及关于《资本论》的大规模研究编译出版,为构建“《资本论》学”打下了基础。

  黑龙江大学教授高云涌提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诸多研究与《资本论》有关,哲学观的立场与路径影响着《资本论》的研究视野。伴随着走出“哲学的社会实践功能性危机”,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等背景出发批判“哲学的知识论立场”,进而沿着“哲学的活动论立场”和“哲学的境界论立场”“哲学的生活论立场”“哲学的智慧论立场”“哲学的思维论立场”等不同路径对哲学本性展开追问。《资本论》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才能走向未来,建构“《资本论》学”任重道远。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暨道德发展研究院教授高广旭提出,《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以《资本论》追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特质、理论形态和时代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资本论》在资本批判中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哲学主题,决定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研究应自觉回到《资本论》。挖掘《资本论》的思想资源阐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仅对于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研究具有研究范式革新的意义,而且为深入阐释《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土壤,将时代命题的思考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袁立国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提出,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恰恰是自觉基于中国社会这一实在主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本身就建构、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个不断运动、开放的过程。当代中国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选择的是一条对“资本的文明”的内在超越之路。

  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瓶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骞认为,哲学问题和哲学困境不在哲学本身,学者需要置于现实中加以思考。他认为,应该用建构性马克思主义来表征和概括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既是事实判断,也是逻辑判断。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需要学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带着时代性问题的思考,进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青年哲学论坛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鉴传今表示,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需要加强对经典文本的把握和细致的分析,以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定性。其次是对时代性的关注与回应,比如关于中国道路所开辟出现代性路径的理据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研究,关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感知等时代性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深刻的思考。再者,在思想史的脉络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亟待形成强有力的思想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表示,回顾与展望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前提之一。迄今为止,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以教科书体系为框架的基本理论问题讨论、以真理标准问题为动力的教科书体系改革、以学术规范问题为导向的体系建构分化、以思想阐释问题为内容的研究路径转换这几个主要阶段。保持问题导向与体系建构的有机互动,其根本途径在于使哲学复归文明“活”的灵魂。阐释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从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必然趋势和使命担当。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以及哲学领域的期刊主编、编审与会。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