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学者关注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2019-10-11 来源:《社科院专刊》2019年10月11日总第497期 作者:记者张君荣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张君荣)近日,“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相关地区和国家的数十位学者与会,就“澜湄区域的跨界非传统安全挑战”“挑战与治理:基于国家的视角分析”“国际合作与澜湄非传统安全治理”等分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郭建宏介绍,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全面启动的同时,中国外交部就设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澜湄六国提出的中小型合作项目,其中也包括中方项目。从2017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承担了该专项基金资助的2个中方项目:一个是“澜湄合作与区域纺织业价值链发展”项目,已于2017年完成;另一个是“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项目,此次研讨会就是该项目的内容之一。项目组已完成在缅甸、泰国、柬埔寨、日本和中国云南省的调研,将计划前往越南和老挝等国家进行调研。通过深度的国际调研,与澜湄各国学术机构、智库以及民众的交流与对话,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事实情况的基础上,提交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为下一届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献计献策,促进澜湄地域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中国外交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中国秘书处一秘周云良表示,自2016年3月23日澜湄合作正式启动以来,为推进澜湄六国间的务实合作,中国建立了多层次、广泛的合作框架,例如领导人会议、外长会议以及各个领域的联合工作会等;还确认了澜湄合作的三个支柱,即政治安全问题、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人文交流。此外,澜湄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水资源合作中心、环境合作中心、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都在大力推进非传统安全合作。澜湄合作将进一步推进次区域内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方也将继续推动和开展次区域的各项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表示,澜湄地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集中和大国政治博弈激烈的区域,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众多,涵盖范围广。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直接关乎澜湄国家和民众的基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澜湄合作“三大支柱”和五大优先合作领域的成效。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已经将澜湄地区六国命运紧密相连,希望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为澜湄合作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比较了“欧洲模式”和“东盟模式”的差异,认为区域合作没有定式,没有高低之分。欧洲开启了区域合作的先河,创建了“欧洲模式”,即基于理想的共识,基于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基于法律的区域治理,目标是实现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欧洲。东盟通过学习欧洲,创建了不同于欧洲的“东盟模式”,即基于合作的共识,基于目标的议程设计和推进,基于承诺—法理的区域治理,实现了东南亚的稳定、和平与发展。

  张蕴岭表示,安全合作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其中,非传统安全合作涉及内容广,在实践中应体现灵活性和务实性。为促进澜湄次区域内安全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务实、可操作的合作机制;二是根据领域建立基于协商合作的专门委员会;三是建立澜湄合作框架下的网络信息合作中心;四是借鉴湄公河巡航机制的经验,建立应急安全合作机制。

  随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项目主任Marcus DuBois King、泰国皇太后大学亚洲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励图、缅甸坦帕迪帕研究所主任Khin Zaw Win等学者还从各自国家具体情况出发,就澜湄合作中的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及治理现状进行了研讨。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