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2018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第九届学术论坛举行


2018年08月17日 09:13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8月17日总第449期     作者: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张洁

  原题:2018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第九届学术论坛举行  关注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  通讯员张洁)近日,“2018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第九届学术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学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主题为“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

  基于对2006—2015年世界三大数据库论文情况的分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认为,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文虽然加快了国际传播的步伐,但是在国际科学技术领域却同“世界通用语”——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一样被严重边缘化。这将对国人获取世界科技知识形成严重障碍,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强盛带来严重影响。国家和知识界要有危机意识,除了提高全民的外语能力之外,还要努力发展以中文为轴心的多语种自动翻译技术,完善信息获取与推送的现代知识工程,让中文成为国人获取知识的路径依赖语言。更要通过政策支持建立“中文自信”的学术评价体系,提升中文文本的国际声望,这是更为根本的打破语言藩篱之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仔细分析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短板,即虽然处于急剧变动的大时代,但我国在创造国内有重大影响甚至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观点甚至学术体系方面所获较少,国内公认并且有很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著名中国学者较少。他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个人责任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些短板的主要原因,并反躬自省了自己的责任和作为,提出必须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先进入国际学术共同体,适应国际学术规则和规范,逐步取得话语权和影响力,产生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中文学术成果,并逐步取得中文的国际学术地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朱威烈认为,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兴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美欧等地东方学的出现等事例说明,国际知识供给是世界大国成长发展的必备条件。应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向国内和国际社会提供更多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知识产品,增强我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成为国际知识供给的强国。进一步的措施是,加快国际知识供给的人才培养,打造承载国际知识的中国标志性产品,通过翻译加大国际知识的储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张洪明认为,重点关注语言表达背后所存在的学术思想体系和对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贡献,这是汉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讲好世界知识,才能在世界上讲好中国知识。要讲好世界知识,就要学好世界知识。必须先学好世界故事、准确陈述好中国故事,然后才能使中国故事在世界故事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围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体系建设、全球视野、国际学术交往、翻译质量、术语表达规范、范式研究及话语权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在总结发言中说,中西方知识体系的不同源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起源,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已经无法回避不断交流交融的现实,我们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上,跟整个世界展开双向的对话和交流。中国与西方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悬殊,面对这一现实,首先要适应这个体系才能进行双向、多边的交流。语言本身的藩篱作用比我们想象得要大。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人类语言语义之间的相通性,以为我们只要有好的翻译就能完整地传递。事实上,话语系统、概念系统的不同最终归结为语言库藏结构的不同,这是不能只通过简单的翻译来完整传递的。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刘丹青总结认为,要去了解实际上已经位于某些话语系统和学术系统制高点的学术范式,要区分西方学术中的普遍性意义和民族特色,要从扎实的个案的基本研究逐步过渡到方法和理论的讨论,要做好传播,用比较好的方式把中国人的成果传播出去。

  来自北美、欧洲、日本和中国(含香港、澳门地区)的50余位语言学专家和中国语言学书院暑期研修班的部分学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