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探讨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


2018年06月15日 08:31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6月15日总第442期     作者:记者朱高磊 通讯员李颖婷

  本报讯  (记者朱高磊  通讯员李颖婷)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以合作促稳定: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设立的“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国际金融构架”工作组的工作内容,深入讨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现有构架,明确国际货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的弊端,并展望未来国际合作前景。

  哥伦比亚央行理事会联合主席何塞·安东尼·奥坎普,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黄海洲分别作主旨发言。奥坎普提出,应当建立公平的、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的全球储备体系,促进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建设有助于全球平衡的汇率制度,加强危机预防与解决措施,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方式。黄海洲则通过对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程的研究,提出自20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每16年便会经历一次重组,肯定了国际合作与多重目标对于国际货币体系锚制定的作用。

  参会代表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数字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调整中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应用、全球金融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

  就二十国集团能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具提出哪些指导原则这一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以下观点:首先,从趋势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中的结构条件数量在增加,这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条件性中强调“增长主导”原则;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被援助国的社会政策影响甚微,在消除贫困、促进平等与增强包容性等方面,都未达到预想效果;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件应当更贴近于被援助国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帮助该国发展。

  就区域货币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拉丁美洲储备基金组织、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欧洲稳定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的经验,与会代表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首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条款时,应避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其次,区域货币安排通常更了解该地区所面临的挑战,所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合作往往并非最佳方案。最后,在区域机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增强互补性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又保持独立性。另外,强化各区域机制之间的合作也十分必要。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阿根廷国际关系顾问委员会、日本国际通货事务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者,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拉丁美洲储备基金组织、中国人民银行、24国政府间组织、欧洲稳定机制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刘远舰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