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讲座丨在经典中寻找精神家园


2018年01月19日 09:05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1月19日总第425期     作者:记者杨阳

  本报讯 (记者杨阳)在新时代背景下,解读经典、普及经典、传播经典,是当代学人、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在商务印书馆举办的“经典的当代价值——‘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推介活动”中,畅谈经典、文学和人生。

  作为“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的主编,刘跃进对经典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早在南开读大学期间,他就听叶嘉莹讲授“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转眼时光走过近半个世纪,经典的种子在刘跃进心中早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刘跃进从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讲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再讲到“嘻笑之怒,甚于眦裂;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来说明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悲伤到极致,并不一定会哭泣,往往会以“歌”来表达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经典中这些随处可见的诗句,可谓写尽了古往今来国人相通的情感。

  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饱含温度,充满智慧,可以鼓舞人,也可以警醒人,亦是我们在人生陷入低谷时的支撑力量。刘跃进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行影神赠答诗》中的这几句,就是一位老学者在人生异常艰难时期,支撑他的精神支柱。

  在谈到近年来一些由国外汉学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介绍李白、杜甫仅用很小的篇幅时,刘跃进说,作为中国人,我们推崇李白、杜甫,不仅仅因为他们卓越的艺术成就,更是因为他们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是无法被忽略的。

  刘跃进以杜甫的人生和创作为例,强调文学应追求更高的目标,即反映崇高。他认为,文学史上留下的佳作都给人以崇高感。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普通百姓。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文学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众,这是文学史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他呼吁广大读者要阅读真正的经典。经典给人以崇高的感受,经典给人生带来启迪,这就是经典的价值。

  在刘跃进看来,那些真正在学术史上确立地位的学者,都与其尽心致力于学术普及工作密切相关。六十多年前,在文学研究所筹划建立之初,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选注历代文学经典作品,像余冠英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三曹诗选》、王伯祥的《史记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些普及读物一经推出,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阐释经典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一种经典。这些作者的名字,也逐渐走出学术圈,为更广大读者所熟知。

  据介绍,旨在“阐释经典本身也要成为经典”,商务印书馆策划推出了“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古代诗词典藏本”主打名社、名家、名作者“三张名牌”。作者都是国内一流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对于其所选评对象都具有相当的专精研究与学术影响,这从根本上保证了选本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各书的选目、注释与评赏则广泛吸收前人成果,自觉借鉴前沿理论,自由表述作者的思想才情,充分张扬其学术个性,力避匠气与学舌,体现了选本的学术性与文学性。

  “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约二十种)目前已推出包括《诗经选》《南北朝诗选》《王维诗选》《李白诗选》《白居易诗选》《晚唐五代词选》《柳永词选》《周邦彦词选》《李清照诗词选》《辛弃疾词选》在内的十种。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