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第五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在云南大学召开

聚焦连通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


2017年10月13日 08:55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10月13日总第41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赵徐州

  9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云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边疆学论坛在昆明召开,此届论坛的主题为“连通‘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历史、现状与发展”,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研讨。

  深化边疆学研究是时代召唤

  边疆学研究的许多问题既是重大现实需求,也是学界应该承担的学术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边疆问题的高度关注,加强和深化边疆研究是时代的召唤,是我们边疆学者的责任,边疆研究不仅应关注历史问题,更应关注现实问题、回应现实热点。从学科建设方面看,目前中国边疆学学科还没有形成体系,还需学者们在理论、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继续努力,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地深入研究。

  边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反思,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框架展开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李大龙认为,当前对一系列重要问题还存在着模糊认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则是,目前我们学术界还没有对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和发展给出一个科学合理且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阐述。为了获得“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所需要的“话语权”,也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更适应阐述中国边疆发展历史的边疆理论话语体系。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黄纯艳分析了宋朝政治场域中对“华夷”和“中国”观念的运用,提出了绝对理念与弹性标准等概念。他研究认为,宋朝面临着对辽、金的倒悬之势和“汉唐旧疆”内的西夏、交趾等政权行皇帝制度的华夷秩序困境,采取了对外的弹性做法和对内的绝对说法,虚实相应的应对办法。宋朝所面临的华夷观念和“中国”的困境是中国古代历朝的普遍问题,其解决办法则有时代的特殊性。

  聚焦一带一路与边疆学

  “一带一路”是此次论坛的热点问题,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曹前发、复旦大学教授安介生等30多位与会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合作、“一带一路”与周边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边疆、“一带一路”与东盟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关研究机构都在因应国家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部署。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中国的边疆问题展开研究和思考,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重大。经过长期积累,西南边疆史与中国边疆学已成为云南大学重点建设项目和新的学科增长点。云南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科体系建构,不断提升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水平,满足国家战略和边疆发展的现实需要。

  邢广程针对中国崛起中的“三边”(边疆、边界、周边国际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中国要善于处理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着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应富有智慧地处理好周边国际环境,着力建立利益共同体”;“中国应集中力量治理好边疆,着力营造一个中国国家利益‘外溢’的区域,全国一盘棋,将边疆建设成为安全、稳定和繁荣的地区”。

  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兼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梳理了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和现状,探讨了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应深化两点共识,一是推进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二是深化合作的关键是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

  此届论坛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承办。与会学者经过广泛讨论,对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发表了诸多学术见解,对“一带一路”相关问题提出了诸多对策性的建议,体现了边疆研究者 “经世致用”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