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举行

延安文艺讲话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2017年09月22日 09:01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22日总第4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朱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暨“延安文艺与当代文艺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延安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中青年学者与会,围绕“延安文艺的主要特征及其贡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红色经典形成的理论探讨”、“对革命文艺的评价与评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标志党的完整文艺思想体系确立

  “延安文艺”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文艺收获,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认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解决了革命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问题,系统阐发了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则,为当时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惠雁冰表示,“讲话”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单元,结合民族文学的写作传统,结合“五四”以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参照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建构性地提出了呼应历史要求、贴合民族传统、彰显中国气派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成为“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性界碑。

  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一般规律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我们该怎样看待延安讲话的理论遗产?怎样评价延安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延安文艺创作的精神与理念在今天有哪些价值?这些问题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

  丁国旗认为,“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讲话”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二是“讲话”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与文艺状况做出的正确选择,三是“讲话”确立了党对文艺工作的绝对领导。另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也是“讲话”留给我们的宝贵文艺理论遗产。

  对于“讲话”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高照成认为,“讲话”虽然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它同样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一般规律:文艺是有意识形态性的,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民众、深入生活,文艺创作应为了人民大众,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兼顾等等,这些基本遵循都没有过时,并会一直成为文艺工作主导思想。

  惠雁冰表示,在民族文艺的复兴诉求日益迫切的今天,面对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侵蚀,如何凸显以人民为主体的创作观,如何展现以民族文化为主导的审美观,“延安文艺”所锻造的可贵的“中国经验”、典型的“中国故事”与鲜明的“中国气派”,无疑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消弭崇洋情结、重塑文化自信、激扬民族情怀的重要推力,也成为中国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延安文艺”将是一种特殊的并具有持续省思价值与深度借鉴价值的历史镜像。

  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洁表示,针对文艺批评出现的诟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采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文艺批评,这一表述应景对时,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新阐发,指明了中国文艺批评发展的方向,对于重塑当下文艺批评精神,形成良性文艺批评环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家关心中国文论自身构建

  与会专家还就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自身构建进行了探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表示,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坚持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是一个根本方向性问题。中国在进行文艺理论的自身构建中,要善于对旧术语进行改造,及时创新、建立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新术语。他以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论”这一鲜明论断为例,认为“公共阐释”是一个宏大的理论构建,“公共阐释论”的提出为建构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一个核心范畴,是在“强制阐释论”基础上的理论延伸,也是在与各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流派的碰撞过程中得到启发,经过实践环节后提炼出的标识性概念。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方法和路径,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兰州大学文学院合作承办。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