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应邀到社会学所作学术报告

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


2017年09月22日 08:54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22日总第409期     作者:徐宗阳

  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定性研究工作坊”(2017年第3期)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应邀作题为《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的学术报告,同与会者分享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静在报告中提出,当前中国社会学在定性研究领域,特别是案例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缺少系统的标准、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成果很难相互联系并显示知识积累的价值。“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案例研究的专业目标不明。”

  随后,张静澄清了学术界关于案例研究的四个误解,指出案例研究是一种专业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遵循科学研究逻辑,并能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从故事中得出知识。张静还指出新闻型案例与研究型案例、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区别,特别指出政策研究可以提供实践性知识,学术研究产出的则是解释性知识,用于解答因果问题。

  张静认为,专业的案例研究不应仅满足于“讲好故事”,因为故事只是用于分析的材料,关键是要通过对故事的分析追求知识产出。所谓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即两个以上要素的关系命题、具备历史性以及解释和预测作用、与其他知识相连或可作为工具使用等。“知识也具有解释性知识、理解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多重形态。要使故事成为知识,需要运用假设检验、建立理论、比较类推等方法。”

  张静通过魏昂德(Andrew G. Walder)和蔡晓丽(Lily L. Tsai)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展示了专业的案例研究可以达到的目的,这些目的包括寻找未知的因素关系、探索理论联系或机制、探寻特殊作用的影响要素以及说明关键的转折点及动力。她认为,借助专业的叙事案例分析,研究者可以区分无关紧要的人类日常活动与改变社会结构的罕见活动,解释在特定时刻及空间内发生的具有变革性事件的原因,提升因果推断的准确度,并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对社会结构中的显著变化进行阐释非常重要,而且也是专业的案例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就“案例研究的方法论”、“概念的抽象维度与中观理论”、“案例研究的典型性”等问题与张静展开了讨论。

  社会学研究所内外的80余名学者和学生到会聆听讲座。

  (徐宗阳)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