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第四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在京召开


2018年04月17日 09:55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秀伟

  

  2018年4月13日,第四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合影

  2018年4月13日,第四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此次论坛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30余人参会并发言。

  论坛分四个时段进行。

  上午9时,论坛主旨发言开始。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崔唯航主持。崔唯航首先介绍了论坛的创建过程、发展历程以及论坛的基本特点。他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论坛主要聚焦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反思,具有十分鲜明的问题意识、现实意识和时代意识,前三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国道路的主题展开研讨,第四届论坛聚焦“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是对既往主题的扩展。

  主旨发言时段,中国社科院文哲学部副主任、学部委员李景源首先发言,他发言的主题是“唯物史观与中国道路”。李景源从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中国道路的探索谈起,他指出,1840年后,中国文化新统开始形成。接着,他主要从历史观和社会现实的视角,分析了围绕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进行的三次论争,以及唯物史观的历史基础、传播和发展历程。他提出,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理论与方法的统一要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吴晓明发言的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他说,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对马克思的纪念,没有比今天论坛主题更好的题目了。他主要从两个层面阐释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一是马克思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时代意义。二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方法。他认为研究阐释马克思哲学的正统路径在于强调它的方法。马克思辩证法之本体论前提是实在主体,只要放弃外部反思的方法,深入到实在主体的内部,就必然会进入到社会现实之中,并把握社会现实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哲学的这种方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就是,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核心层面,进而把握并展现其内在结构和发展趋势。

  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松华发言题目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与旨归。他关注的问题是,当下和未来中国最紧迫的课题,是要构建一个创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一个“新道统”。这一建构应以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现代文明构建为历史主线,探索近现代中国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再造与创建过程,进而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学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学者资深教授丰子义的发言围绕“马克思与人类文明发展”展开。丰子义认为,纪念马克思要着眼现在、着眼未来,看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他围绕主题谈了两个方面:一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需要马克思;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的发言以“如何重建中华文明价值理想”为主题。他介绍了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三个代表:张岱年、冯契和高清海。张岱年一直在探索鼓舞国人精神的哲学,他提倡哲学与民族本性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价值哲学兴起,张岱年介入价值哲学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冯契关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问题。探索从有限、现实的社会知识如何产生智慧的智慧说。高清海从对教科书体系的突破出发,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

  第二时段的发言由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松华主持。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冯颜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金林、上海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孙伟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陈立新等分别发言。

  下午,论坛进行第三时段的发言和第四时段的发言。《学术月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副研究员姜佑福、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单继刚、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隽鸿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骞、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在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哲原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毕芙蓉、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夏莹、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祁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杨洪源分别发言。

  此次论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召开,如何从马克思哲学中汲取理论、思想、方法的智慧,并与当代中国发展相结合,成为与会者关注、探讨和热议的话题。

  
责任编辑:王宁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