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2025-11-21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14期 作者:刘茹楠
分享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赓续中华文脉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为繁荣文化事业、勇担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呈现出的一种自主性、独特性的文化表征,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主体意识的集中彰显。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守正创新。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谱写文化强国建设时代华章。要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借鉴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在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不断融通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不断吸纳其他先进文明的优秀成分,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彰显,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深刻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突出特性,才能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我们要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以“人民至上”激活“以民为本”,以“自信自立”激活“自强不息”,以“守正创新”激活“革故鼎新”,以“问题导向”激活“实事求是”,以“系统观念”激活“整体观念”,以“胸怀天下”激活“天下大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的结合,还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传承着文化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既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维护文化遗产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五彩斑斓的文化遗产与雄奇秀美的锦绣山河共同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动人画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以解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GD22YXY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