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2025-07-0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80期 作者:彭海红
分享到:
  ◇彭海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形成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成为引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改造人民精神世界、建设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说明党在推翻旧社会之后所要建立的新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因而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精神文明作为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管并协调推进。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中不断发展进步。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内在地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见物更见人的现代化。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最新重要指示,提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更要求我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多层次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与高度的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
  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过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
  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着力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承担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精神文明建设要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强守好意识形态各方阵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批驳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不断提升智能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文化建设能力,在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四要把文化建设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独特作用。尤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引导主流舆论、弘扬主流价值,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发挥其润泽人心、凝聚共识、坚定信念、滋养社会的作用。
  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持之以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种资源、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增强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从而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局和整体上来统筹,一体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推进移风易俗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为着力点,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建设书香社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优化城乡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乡)、以文兴业,以文化赋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这是以系统观念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持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明培育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和落实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文明创建工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要构建和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在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这一体制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社会性活动,使文明之风沁润人心、福泽社会、引领崇德向善之路,凝聚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