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东楼村蝶变
2025-08-22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92期 作者:孙美娟 陆航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陆航

  丹江如带绕城流,凤冠嵯峨枕郭幽。8月20日,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调研团队踏入丹凤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探寻社科院定点帮扶的实践成果。沿途蓝天白云相映,青山环抱四野,绿水潺潺而过,田间地头涌动着勃勃生机——这份活力的背后,正是社科院多年来持续帮扶的不懈努力。

  从丹凤县城驱车约45公里,便来到竹林关镇东楼村。只见山林郁郁葱葱,耕地错落分布,笔直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路灯整齐排列其间。据刚结束挂职的东楼村第一书记彭帮建介绍,近年来,东楼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科院的大力帮扶下,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尤其是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2024年实现收入30万元,为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社科院帮扶始终聚焦“产业可持续”这一核心。2018年以来,社科院累计向东楼村投入帮扶资金364万元,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从扩建道路、修建便民服务大厅等基础设施到建设养牛场、柿子园,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再到建设柿饼晾晒加工厂,成立电商合作社……一系列帮扶举措让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如今,东楼村80%的村民已告别深山旧居,搬进规划齐整、设施完善的新楼房,家家户户喝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绝大多数家庭接入了互联网。在村里生活了74年的余明贤老人,提起这些变化时忍不住感慨:“真得好好感谢社科院的同志们,是他们帮着咱把日子过成了‘蜜罐子’!”

  东楼村的变化,在丹凤并非个例。作为社科院定点帮扶县,丹凤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镌刻着“智力赋能”的鲜明印记。社科院通过选派挂职干部、开展讲座培训、组织专家义诊、设立研学基地等多样化措施,推动当地实现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高效协同。当地村干部说:“他们不仅带来资金项目,更教会我们‘算长远账’。”

  从东楼村返回驻地的路上,记者看见村里柿饼晾晒加工厂的外墙上,“汇聚社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不远处,社科院援建的“社科爱心桥”牌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质朴的标语与厚重的牌匾,不仅是社科院与丹凤百姓心手相牵的生动见证,更彰显着智力帮扶的丰硕果实。

  正如刚结束挂职的丹凤县委常委、副县长尹振涛所言:“社科院的帮扶,让我们找准了乡村振兴的‘丹凤路径’,更激活了内生动力——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