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方言考古:解锁汉语历史的神秘密码
2025-07-0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80期 作者:陈雅静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方言是研究古代汉语演变、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线索。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推出的汉语方言学系列社科科普视频“方言考古”正式上线,旨在通过专家团队的解读,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方言的历史价值。通过“方言考古”,可以更好地追溯汉语的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为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探源中国方言
  “方言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通过语言学专家深入解读,带领观众一同探源中国方言,赓续中华文脉。”
  “方言考古”科普视频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收获了许多点赞与好评。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共存,构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宝库。汉语方言不仅是我国辽阔疆域和丰富地域文化的语言反映,更是汉语自身历史演变以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从历史角度来看,“方言考古”并非现代才有的概念。早在汉代,辞赋家扬雄就通过收集各地的方言材料,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方言》,为后世方言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祥柏提出,研究方言的目的是探寻汉语的历史发展脉络。古汉语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地方言,其演变过程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如今,研究者实际上是逆向追溯,从诸多现存的方言出发,去探寻这些方言的源头,了解古人的话语表达方式,借助方言来构拟古音、古词。方言犹如活化石,对方言进行研究,就如同进行考古工作,能够从现存的方言中窥见古汉语的本来面目。
  “十里不同音”是我国方言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地理环境角度看,北方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利于语言交流融合,方言较统一;南方多山脉丘陵,地形闭塞,语言交流受限,方言各自发展,差异较大。历史上,北方长期是政治文化中心,人口流动频繁,方言变化快、创新多、差异小,北京语音成为普通话标准音;南方受移民潮影响,不同北方口音融入,少数民族多,语言接触频繁,方言多样性增加。在语言演变上,平原人口流动大,语言创新快,方言差异缩小;山区人口流动小,创新慢,方言差异扩大。
  为什么选择闽南话作为“方言考古”科普视频的试验点?刘祥柏介绍,闽南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如“走”表示“跑”,“行”表示“走”,这些用法与北方话不同,而与古汉语相同,反映了早期古汉语的面貌。同时,北方话和南方话在词汇、语法和用法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上,还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反映了历史差异,为我们研究语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而闽南话则保留了时代更早、数量更多的古汉语早期用法,同时,闽南话还是海峡两岸人民祖祖辈辈一同传承的同一乡音、同样的乡愁。闽南话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体现了两岸人民同宗同源一家人世代相传的印记,因此成为此次方言学科普视频的首选。
  当今社会,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等信息,“方言考古”科普视频的推出让大众得以深入了解方言背后的故事与内涵,进而激发大众对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式和新活力,为方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许彬彬认为,科普视频打破了时空限制,助力方言从“小众”走向“大众”,为保护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使方言保护工作喜闻乐见。同时,将方言作为“活态”文化的鲜活记录,让相关科学研究“接地气”、深入人心,触动了“乡土情结”。此外,它还能提升群体认同感,突破圈层范式,激发民众参与创作热情,使方言运用自如、文化自然呈现、情感真实流露。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徐睿渊告诉记者,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过程较为复杂。他们曾尝试多种思路与风格,最终确定由方言母语者呈现生动的口语素材,全面阐述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这种转化是基于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展的,对方言的展示既融入了母语者的真挚情感,又体现了研究者的系统性、理性和客观性,这也是“方言考古”科普视频的独特优势与价值所在。
  赓续中华文脉
  方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与社会历史记忆,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交流工具,更蕴含着地方历史、民俗、价值观等独特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认识、研究、保护方言,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增强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独特价值。
  在许彬彬看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与方言文化紧密相连。在“连续性”方面,方言的存古特性和历史多层次性是其“连续性”的体现。如闽方言,语音不仅保留了上古音、中古音,还融合了近代音;词汇方面,闽南人称炒菜锅为“鼎”,第三人称代词用“伊”,海南闽方言称坐具为“床”;语法上,“有”字句保留诗经时代说法。关于“创新性”,方言是地域文化再造符号,为适应地理、文化及生产生活方式等衍生出许多“特征词”。在“统一性”上,各地方言虽存在语言沟通上的困难,但因使用汉字的统一性以及语言类型内部的一致性,如语法手段等,仍被视为汉语方言。“包容性”体现在汉语方言能容纳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融合不同区域、国家语言,如闽方言的“番薯”“沙茶”“洞葛”“巴刹”等。“和平性”方面,中华文明传统上对方言差异持宽容态度,视为地域文化的自然表现,在“推普”的同时应保留方言多样性,如建设中国语言保护工程。
  “‘方言考古’科普视频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观众认识到各地方言之美,明晰汉语方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理解汉语方言与汉语共同语的相互影响、依存关系。借助具体实例,让大众明白日常所说的‘土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徐睿渊发现,闽南话在饮食起居、歌曲、戏剧、民俗等各方面都蕴含着考古线索。闽南地方文化中,饮食起居、歌曲、戏剧、民俗等涉及闽南话的部分与古汉语存在契合之处。方言既体现了古代语言,承载着传承至今的地方文化,也是语言学者以今见古、考古式探索中华古代语言发展历程的重要研究范式。
  “方言考古”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记忆的探索方式。它通过方言这一“活化石”,揭示了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的多样性。未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方言将继续为人类学、历史学和遗传学提供宝贵的研究素材,揭示更多未解的民族融合密码。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