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雅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始终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文学发展现状与历史,推动文艺创作与人才培养。近年来,文学研究所积极响应院党组部署,探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学派,为新时代文学研究注入新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研究所将如何聚焦核心领域、整合资源、培养人才,并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深入探讨文学研究所的未来发展及其实践,展现文学研究所在新时代的创新使命与担当。
锚定文学研究核心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在打造文学学派的过程中,您认为学派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如何与文学研究所的总体任务相结合?
丁国旗:我认为,文学学派的核心使命可以概括为:以哲学思辨与跨学科视野建构独特的文学认知范式、以现代性视角推动传统文学的创新性发展、以前沿热点研究回应时代议题、依托传播平台与教育机制打造文学学术共同体、以本土经验的世界性表达参与全球文学的秩序建构。
这一使命与文学研究所的长远发展、总体任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文学研究所的总体任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开展对中国文学理论、现状与历史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我国文艺创作事业健康繁荣,并通过研究工作培养新的文学研究人才。文学学派的核心使命与文学研究所总体任务的有机融合,既能为学派建设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又能借助文学研究所的学术平台与资源优势,推动文学认知范式革新、传统文脉转化、学术共同体培育等目标的落地,从而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持续提供动能,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研究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派将如何体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文学研究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始终?
丁国旗:文学学派体现“二为”方向,本质在于坚持学术研究与国家前途、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主要通过立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开展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为文学发展明晰方向,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将其贯穿始终能够为文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具体而言,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确立为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文学研究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文学研究的根本视角。一方面,要全面、客观、发展地分析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既要看到作品的艺术成就,也要剖析其存在的不足;既要关注文学的审美价值,也要重视其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要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文学发展,将文学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是要在文学研究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诸如辩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践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等,提升文学研究的思想深度与学术质量,使文学研究突破单纯的文本阐释,从而更好地揭示与发现文学的社会本质与历史规律。
构建更广泛的“文学”范畴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范围涵盖中国文学的理论、现状和历史,学科专业分布齐全。在打造学派时,您认为哪些研究领域或方向最具潜力和价值?
丁国旗:我认为,古代文学的现代阐释与网络文学及数字文化研究将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前沿方向,不仅深度回应了当代社会的现实文化诉求,更在方法论创新与学术范式突破上展现出独特价值。前者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后者则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重构了文学研究范式。
事实上,古代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所的优势学科,也是全所研究力量最强、研究方向最完备、研究人员最多且人才梯队建设比较有序的学科。对古代文学进行现代转换与阐释,可谓深度契合当代文化诉求,既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学的生命力,亦能为当代文学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而在当代数字文化语境下,网络文学及数字文化研究作为典型的新兴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成为对现实文化需求的直接回应。这一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研究范畴广泛,涵盖网络文学、当代文学、文艺学、传播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学研究室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研究单位的实体研究机构,在国内外学术界均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每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已成为行业内极具权威性的学术产品。这份报告不仅奠定了文学研究所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塑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学术品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希望文学学派形成怎样的学术风格?如何在继承中国文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学术特色?
丁国旗:我认为文学学派的学术风格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精神标识,既需体现学科特性,也应彰显独特的学术追求与时代回应;既要在核心命题与方法论上具有鲜明辨识度,又要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吸纳新思想、拓展新研究领域。在文学研究中,学术创新并不是说要与传统割裂,而应在古今中西的对话中孕育富有中国气派且能参与全球对话的学术新生态、新格局。为此,需在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深耕经典,从时代议题中提炼新的学术生长点。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本质上是学术传统在数字时代的自我更新与激活。真正的平衡是在动态对话中实现的创造性再生,而非简单的二元调和。面对新兴文学文艺现象,文学学派既要警惕盲目追新导致传统断裂,防止学术根基在技术浪潮中悬空,又要破除因循守旧,避免理论与文学实践脱节。理想的路径是以传统理论为根基,汲取数字文化养分,通过跨学科研究与多元学术对话,助力经典理论范式完成现代转型,构建既深植传统根脉又能有效阐释数字时代文学新质的创新性话语体系。
呈现文学交流的多元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文学学派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学派建设,推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丁国旗:文学学派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多维而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思辨,为社会构建起理性客观的文化认知体系——既引导人们穿透文化表象、把握其深层逻辑与本质特征,又以批判性思维审视外来理论的适用性,避免因盲目追随而导致的文化主体性迷失;二是以专业视角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通过文本解读、符号重构与现代话语转译,让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突破时空局限,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迪;三是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困境,文学学派要以文学特有的想象力与共情力重构社会精神家园,在技术浪潮中维系人性的温度与生命的尊严,为现代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文平衡;四是通过文学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等形式将文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审美实践,引导公众在审美体验中提升文化鉴赏力与精神境界。
文学学派会高度关注文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剖析社会现象,揭示其内在文化逻辑;以文学理论为工具介入当下热点议题,突破浅层解读,构建具有思想深度的批判性视角;将专业学术洞见转化为贴近公众认知的文化话语,推动社会围绕热点展开理性的、建设性的深度讨论,从而为社会提供持续性的文化反思与精神指引。具体来说,一是搭建多元创作与传播平台。通过举办文学创作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激发公众创作活力,引导作品聚焦社会议题;开展文化展览、读书会、戏剧改编等多元文化活动,架设文学与公众对话的桥梁。二是深化社会调研与公众参与。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社会调研,以文学视角记录时代变迁;与社区、学校合作开设文学工作坊,普及审美教育,提升公众文化参与度。三是推动学术成果的社会性转化。通过学术研讨提炼社会热点的文学表达路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公共文化产品(如纪录片、文创项目等),助力文学介入社会治理与价值构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希望通过学派的建设,在文学文化传播方面实现哪些目标?
丁国旗:一是构建本土理论范式,重塑中国学术话语权。通过提炼根植中国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打破西方理论主导的学术格局,以独立的逻辑架构参与全球学术对话,破解“理论失语”的困境,实现中华文化阐释权的自主构建,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本土化学术支撑。二是激活传统文学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的现实观照。立足现代语境重新解读古典文学,挖掘传统文本与当代社会议题的对话空间,推动古典文学从静态“历史标本”向动态“思想资源库”转型,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三是创新传播形态,培育青年文化根基。以多元创意形式激发大众文化参与热情,通过短视频、互动游戏、虚拟体验等年轻化载体,深化本土受众尤其是“Z世代”对多元文学传统的认知与认同,筑牢文化传承的青年人才根基。四是推进国际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传播网络,结合数字技术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增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话语权与辐射力,塑造更具辨识度的国家文化形象,同时也通过译介引进国外优秀文学作品,促进中国文学文化的自我提升与更好发展。五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选择性引进国外前沿文学理论与经典作品,聚焦具有创新性、批判性与跨学科视野的学术成果,通过译介、研讨、比较研究等方式,将其纳入中国文学研究的话语体系,为本土文学理论创新与创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中外文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