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把“真正过紧日子思想” 抓实抓细抓落地
2020-07-03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0年7月3日总第522期 作者:曲永义(财务基建计划局)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并参加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着眼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和国内发展面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的背景,也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新的课题。

  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公共财政支出压减的现实约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牢牢扭住不断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规律、有利于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的现代财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把改革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预算管理体制、提高经费使用绩效,同党中央赋予我院的职责定位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并努力做好疫情防控常态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条件保障,聚焦研究领域、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厘清财权事权边界,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做到精打细算、精准花钱、精益求精,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省出资金确保全年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其次要激发改革活力。当前正在推进的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是一场从制度理念到工作机制的全方位变革,重点是建立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在新形势下实施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试点,首先要从以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宏观管理、绩效管理为主,重点是完善和健全各业务领域的制度标准,逐步构建起一套表述完整清晰、职责顺畅稳定、运行规范有序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单位在承接“放管服”改革任务方面,应履行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落实” 的主体责任。结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学科发展需要、学术研究年度目标等因素,根据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按照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科研经费使用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服务的重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让科研人员感受到“放管服”改革带来的“获得感”。

  再次要深入挖掘潜力。资源配置有效、使用得当,才有真正的价值;配置错位、使用失当,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我们要严格执行财政法规制度,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结转资金、当年预算等各项资金统筹力度,按照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厉行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避免资金闲置和沉淀浪费。要加强和规范房产资产管理,加大对低效运转、闲置房产资产共享调剂力度,切实盘活闲置资源。要强化各类项目经费支出的成本核算与绩效评价。例如,在办公用房维修项目修缮申请时,要持成本最优、充分利旧、能用即可的原则,坚决做到先保基础、再谈改善,严格控制装修标准,严禁变相进行改建、扩建或超标准装修。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并重,实现管钱与管物相结合,申请资产购置经费时应充分考虑到本单位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努力从源头上防止挥霍奢侈、铺张浪费之风。同时,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发展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房产资产配置的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制度化的挖潜增效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