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以科学理论铸魂育人 用真情点亮思政课堂
2025-08-22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92期 作者:庞怡勤 刘婧
分享到:

  提起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初衷,他总会想起家中被多次翻阅的泛黄书页。摆在书架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书籍,是生于教师世家的他小时候不能完全看懂却又爱不释手的读物。长大后,他自然而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以之为业、为生、为乐、为荣。

  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他的思政课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颇受学生喜爱,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获青年教学名师奖。

  思政课堂“有意义”也要“有意思”

  王维国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抬头率”很高,这背后是他对思政课教学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他认为,一门优秀的思政课应具备理论的彻底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艺术性。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向学生讲透道理;逻辑的力量能够“力透纸背”,像“万能的触角”一样抓住听众;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多运用案例和数据进行说明。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王维国的课堂,那就是“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新。

  王维国的教案每年都会更新,加入新的案例,“5G冲浪”的学生也不会感到无聊;加入新的数据,辅助理论在当下的展开;加入新的论述,紧跟时代步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为王维国的课堂不断注入“活水”。一方面,在教学中能够发现科研课题,在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中能够寻找到学术灵感;另一方面,他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及时把学术研究的新发现运用到课堂授课中,提升课程的知识浓度。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新技术正从架构到内容重塑思政课生态,因此,王维国提出基于“互联网+”构建“精准专递课堂+名师示范课堂+精品MOOC课堂”,在授课时既坚守主流价值,同时也顺应信息技术的特点。

  打造紧跟时代富有特色的

  思政教学模式

  2024年,首届京津冀学校思政课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京津冀学校思政课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二十条倡议》。参加论坛的王维国收获满满,他表示,未来,将积极探索多学科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建设符合党中央要求、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点的一流文科大学科教深度融合型思政课教学模式。

  如何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强、专家多的优势,让学校思政课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王维国认为,要有大学科意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专业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要有大团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为引领,形成由特聘教授、岗位教师、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师团队;要有大课程,建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龙头,“必修课+选修课”相互补充、层次分明、梯次推进的本硕博思政课课程体系,打造“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等系列特色金课。还要有大实践,让学生在课堂实践、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理解理论、领悟精神。

  王维国基于对当前思想理论教育的深入思考,提出这一模式。他认为,思政课需要为青年人带来成长和发展的燃料。青年人要提高理论素养,系统化、整体性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上升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要提高历史素养,从纵深的时间轴上看个人的得与失,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定位自身;要提高实践素养,在实践中切身经历摔打和历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滋养生活的养分。

  做有大格局大情怀的

  思政课教师

  王维国认为,作为教师,一要铸造师德,把“育人育才”作为毕生奉献的事业,对学生关怀有加;二要提升师能,敬畏教学、追求极致,用严谨的工匠精神对待教学,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学工作,用心“雕刻”每一堂课,讲出思想的魅力,增强理论的阐释力、说服力、吸引力与穿透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上,王维国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送上三个锦囊:立大志向、明大道德、成大人生。而这,也是他的人生箴言。从教以来,他坚持做有大格局、大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同学们如果能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方法论、转化为价值观,去更好地指导以后的人生实践,那我的课就算成功了。”王维国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庞怡勤 刘婧/供稿)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