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民间文献与中国古代社会
2023-03-1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17日总第636期
分享到:

  本报讯 近日,第五期“鼎堂讲坛”在京举行,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李琳琦、安徽大学教授周晓光、南开大学教授卞利应邀就“民间文献与中国古代社会”作专题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所长卜宪群、副所长邬文玲分别为三位教授颁发“鼎堂讲坛”纪念证书。

  李琳琦介绍了民间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徽州契约文书的收藏与整理情况,及其对民间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的思考。他说,中国学界运用契约文书等民间文献从事中国史研究的风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80年代为开拓时期,80年代之后20年为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20余年为繁荣时期。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契约文书具有时间跨度长、种类丰富、资料价值高的特点,目前已出版《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上下册)、《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和《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10册),《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续编》(10册)即将出版。对于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他提出应重视分类、影印、注释,同时要加强数据库建设,将个案研究、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

  周晓光演讲的题目是“民间文献与徽学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民间文献与徽州民间文献,徽州民间文献、文书档案与徽学的形成,徽州民间文献和文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他辨析了民间文献与官方文献、文书档案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区分官方文献与民间文献的根本准绳是文献编写和产生的主体是“官方”还是“民间”。他认为民间文献与文书档案的概念内涵互有交叉,因此提出了“徽州民间文献与文书档案”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剖析了徽学的含义,讨论了徽学何以成学、徽州民间文献和文书档案对于徽学研究的意义等问题。关于民间文献与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他建议一定要明确民间文献与文书档案、文物与档案等不同概念在学术和法律上的含义,注意文献的时限、计量单位和防伪,加快民间文献和文书档案的数字化整理。

  卞利从民间、民间文献、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出发,对民间规约文献、民间规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民间规约是指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由某一特定地域、组织或群体,按照当地风土民情、社会生产与生活习惯,商议制定的某一共同地域组织或人群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共同遵守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之规则或约定。包括村规民约文献,宗族规约文献,会社规约文献,会馆、善堂、公所暨行业类规约文献,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规约文献,寺庙宫观等宗教设施及宗教活动管理类规约文献六大类型。明清民间规约有地域性、时效性、封闭性与排他性、灵活性与变通性、权威性与震慑性等基本特征,具有规范、互助救济、奖惩等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规约强调教化作用,以维护基层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各安本分,毋作非为,以维护社会的尊卑名分等级秩序;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生产、交易、分配和消费行为;强调治生。明清时期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地方法规相互配合、彼此互动,二者共同支撑和维系着明清时期的社会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朱昌荣主持讲座并作总结。他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徽学形成发展之初,各单位交流合作密切。近年来,古代史研究所党委十分重视徽学学科和队伍建设,一些发展中的短板得到了补强。希望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古代史研究所徽学研究得到持续发展。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古代社会史研究室、民间文献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