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海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
2023-03-17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3月17日总第636期 作者:张超
分享到:

  本报讯 3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志云来所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英日在中国的竞合与扩张——以中国海关人事问题为中心(1921—1937)”。

  张志云从整体上回顾了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并重点介绍了滨下武志教授提出的“第二代海关史研究”之兴起。他认为,第二代海关史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海关史研究角度出发,专门介绍海关外籍关员的活动和个人历史;二是以人物史研究角度为坐标,介绍海关的工作,涵盖洋员的家庭背景。这种人物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跳出经济史料的“后设见解”,从而更精准地呈现事件进程的不确定性和机缘性。同时,张志云将“后设见解”定义为“当时历史人物不可能了解其经济影响,因缺乏经济数据,而且数据预测也无法精确,因此经济数据的归纳结论虽有其脉络,但常常不是当时历史人物决策的依据”。

  “非正式帝国”是指一个看不见的网络,包括人际关系、文化习惯、教育等。那么,“非正式帝国”是不是一个适用的理论?奥斯特哈默认为并不适用,因海关为中国政府机构,是中国政府主动寻找“外国客卿”的协助,因此太不“正式”。毕可思也认为不适用,因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特权由国际条约定义,因此太过“正式”。但在张志云看来,“非正式帝国”理论可能有其适用性,因为这已形成“惯例”的力量。若从其与外交和商业渠道的复杂网络来看,可以解释中、英、日在东亚发展的很多网络套叠现象。

  “自华盛顿会议后,东亚地缘政治出现变局,日本外务省开始加大对中国海关的人事布局。在关税特别会议前,日本提出让日本人进入海关高层,并增加日籍关员人数。”张志云梳理认为,1927年1月安格联被免职后,英国为拉拢日本以巩固其远东利权,代理总税务司易纨士任命岸本广吉为总务科税务司。此后,围绕岸本广吉的复任问题,日本与英国曾多次展开权力斗争。以1935年岸本第二次复任为例,其凸显出英国在面对中日关员崛起时的高度警戒,以及梅乐和与罗福德在争夺总税务司宝位上,分别拉拢已崛起的高阶中日关员的策略。在中、英、日的海关人事策略中,中国在面子和里子之间反复动摇,并未制定出符合当时国家实力与国际现实的人事政策;英国则极欲从东亚抽身,虽然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警惕,但并没有明确利用英籍总税务司的位置巩固其在东亚的利权;日本外务省明确反对关东军或是军方对华政策,想逐步扩大其影响力,而且从未明面挑战英国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张志云认为,对日本而言,一战时东亚霸权的真空,给了日本尝试“非正式帝国”的机会,而这种非正式的渗透体现在“二十一条”的要求中。但“二十一条”又是“非正式帝国”策略过于急躁的表现,其最终目的是扩大战争影响力。1931年后,日本外交战略快速向正式帝国手段过渡,于是陷入战争的泥淖。对于中国而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海关成功地将日本的干涉维持在人事层面,并不直接夺取接管,因此仍有可能以关税协助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在1937—1941年间,海关不免向日本军方和伪政府妥协,但是国民政府从各地海关的英美籍关员和日籍关员的合作体制中,还是获得了极大利益。

  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侯中军主持,所内外学者聆听了讲座。在交流环节,大家围绕“非正式帝国”理论、半殖民地和次殖民地理论、海关上层关员的评价、英国借款与海关、英日同盟等问题,与张志云展开热烈讨论。

  (张超)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