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2022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动态报告会举行
2023-02-1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2月10日总第631期 作者:任会斌
分享到:

  本报讯 2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2022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动态报告会在京举行。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所长卜宪群出席会议并讲话。

  报告会上,古代史研究所14个研究室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就2022年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十国史、宋辽西夏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古代思想史、古代文化史、古代社会史、古代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古代通史等古代史分支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以及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焦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著作、学科发展总体评价等作了全面介绍。郭沫若纪念馆介绍了2022年郭沫若研究的发展状况。

  2022年,中国古代史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为指导,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聚焦本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坚持前沿性、基础性和理论性并重,科学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规律,着力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学科内涵和交叉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2年,先秦史学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在早期文明及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充分利用新出材料,围绕铜器断代、分封制、基层行政设置和管理、先秦礼制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在两周史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秦汉史积极加强秦汉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利用出土材料对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究成为本学科一大学术亮点;得益于新材料的刊布,以往较为薄弱的东汉史研究也取得新突破。魏晋南北朝史学科2022年度在资料使用、议题讨论、交流方式等方面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知识史”研究开始深入研究者视野,宗教史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2022年,敦煌吐鲁番文书与碑刻墓志等新材料的整理依然是推动唐史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隋唐时期边疆民族史、礼制史、宗教史、社会史研究继续呈现活跃态势。如何从整体上重新认识宋代,尤其是对“唐宋变革论”的反思,仍然是2022年宋史领域最突出的热点问题。辽西夏金史研究在文献整理、文本分析以及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美术、考古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22年,元史研究方面,族群划分、元代国家治理与政治文化、蒙元时代的中西交流、元朝与高丽及日本关系等是研究热点,“四等人制”的传统提法受到挑战,史料的挖掘整理和文献学研究也得到进一步重视。明清时期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关键时期。2022年,明史学科以“长时段”内的“精细化”深耕为研究特色,尤其是结合新发现的各类地方文书,突破“国家与社会”的传统分析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明代国家治理实践的研究视野。清史学科在国家治理研究、对重大宏观认识的反思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并继续积极推动“四库学”“故宫学”等学科发展;在区域国别视野下,对清代中国与相关国家比较研究的成果也值得关注。

  2022年,古代思想史研究的热点聚焦,表现在对思想史内涵与外延的新思考,关于“正统论”“正统观”和宋明理学的讨论空前热烈,对历史时期“中国认同”的理论探索走向全面、深入,极大拓宽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视野。古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相关理论与方法论著显著增加,服饰史研究是本年度的学界热点,神话、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以及艺术史研究继续深入,在文学史、科技史等方面也产出了具有新意的成果。社会史研究2022年在史料整理刊布和专题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区域社会史研究仍是专题研究重点,社会经济史、法制社会史研究也有所突破。中外关系史学科仍集中关注“一带一路”、海洋史、东亚文化圈等传统议题,但区域国别研究和文明交流史研究成为新热点,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与中外关系史交叉研究继续深入。“守正与创新”是2022年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最大特点,历史政区、水文、边疆等领域成果丰硕且有诸多突破之处,环境变化、灾害史、地图学史、历史动物地理、交通地理等领域展露学科交叉与拓展态势,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古代通史研究方面,综合性通史、区域性通史、专题性通史的编纂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科研处处长陈时龙分别主持上、下半场报告会。中国古代史年度学科动态报告会制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重要学术品牌之一,是系统反映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展、全面掌握学科年度发展状况、研判学科发展趋势和走向的重要举措,迄今已举办十二届。

  (任会斌)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