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从“六谕”看明清基层社会教化演变
2022-06-24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6月24日总第606期 作者:涂俊峰 赵现海
分享到:

  本报讯 6月20日,“世界史视野中的明代中国”系列学术讲演第六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时龙应邀作题为“六谕与明清基层教化”的讲座。

  “六谕”,即圣谕六条,出自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教民榜文》,内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关于圣谕,较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康熙时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时颁布的《圣谕广训》,而“六谕”所受关注相对较少。陈时龙从彼此之间的关系切入,提出从明代的“圣谕六条”到清代的“圣谕十六条”,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宣讲仪式的形式上,都存在一脉相承的继承性。

  在讲演中,陈时龙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圣谕和乡约的研究,主张采取回归文本的方法研究六谕,将现存所有明清时期的六谕诠释文本结合起来,分析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随之系统讲述了明清时期六谕及其诠释文本的形成、发展及与社会相结合的趋势,重点揭示了六谕诠释文本的出现、六谕与乡约同族规家训的结合、说理式和歌诗阐释等形式的嬗变,以及图像、律例、报应故事等被引入圣谕诠释系统的过程。他认为,尽管雍正之后官方不再宣讲六谕,但其仍然广泛地在民间传播。至嘉庆时,由于字数较少,便于记忆和诵习,六谕又被重新提倡。这显示出明代与清代之间的接续性,也是明清基层教化史演变的一个侧影。

  在对谈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解扬和助理研究员陈冠华,从国家与地方基层社会治理、乡约的条文与实践,以及六谕研究的宗族、文化史意义等角度与陈时龙进行了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主持活动并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讲演展现了六谕从官方文本走入民间的逐渐发展的知识谱系,显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揭示出圣谕及其诠释文本背后所体现的清代对于明代既继承又创新的复杂关系。

  据悉,该系列学术讲演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党委、所工会主办,所青年小组、明史研究室承办。

  (涂俊峰 赵现海)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