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菲玥(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
1936年,费孝通先生首次踏入太湖之滨的开弦弓村(即“江村”)开展实地调查,并基于这次田野经验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而江村与中国社会学的缘分,实则更早始于费老的姐姐费达生女士。1923年,她便来到开弦弓村推广科学养蚕,1929年又与村民携手创办中国农村第一家股份制乡村工业企业“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正是在她的引荐与协助下,费孝通才得以进入江村,开启了那段开创性的调查之旅。
89年后的今天,我有幸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育人重大专项”支持下,参与社会与民族学院暑期田野课堂江村调研项目。暑假期间,在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及学院多位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我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对我而言,此行既是一名社会学学子的“朝圣”之旅,更是一次在真实的乡土脉络中触摸历史脉搏、理解社会变迁、倾听生命故事的深刻历程,亦是对学科初心的回应与历练。
调研中,我以“乡村工业女工口述史”为主题,走访了多位曾在缫丝厂或其他乡镇企业工作过的女工。当年,女工是缫丝厂的绝对主力,进入工厂对她们而言,不仅意味着一份收入,更代表着身份与生活的巨大转变。她们走出家庭,进入公共生产领域,在车间协作中构建新的社交网络,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与职业认同。近百年过去,江村的缫丝及相关产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女工们的生命轨迹始终与乡镇工业的发展紧密交织——有人因企业改革离开工厂,重返家庭或转向个体经营;有人则坚守生产一线,收获了扎实的职业成长。她们热忱而深刻地回忆着“手泡在热水里抽丝”的劳动日常,讲述着“白天上班、晚上下地、还要带孩子”的辛劳。这些叙述不仅还原了工业化进程中女性劳动者的实践经验,更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组织方式与生产变迁轨迹,为我们理解江村经验与中国乡村发展铺就了不可或缺的底色。
调查期间,我们还拜访了村书记、村民小组长,以及一些长期扎根于此的高校师生。他们从不同维度介入乡村变迁,共同参与塑造着江村的当下。如今,这个与中国社会学渊源深厚的村庄,仍被多方力量关注与赋能,成为乡村振兴、地方治理、社工服务、科技助农等议题的实践现场。
田野在流动与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意义,我们也在田野中持续更新对社会与自我的认知。离开江村后,当我重新翻阅前辈的记录,那些曾显得遥远抽象的文字,骤然被赋予了灵魂,犹如一幅幅鲜活的人生画卷,呈现出时间的褶皱与劳动的光辉。
正如费老骨灰安葬处松陵公园的石刻所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在江村,乡土与学术、生命与社会、过去与未来交织共生。在这片田野上,祖辈相传的故事、从泥土中生长出的光荣历史,正被我们触摸、丈量,一步步汇入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