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探寻中国乡村发展的当代答案——社科大学子开弦弓村乡村发展调研纪实
2025-08-15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0期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孝通先生精准阐明了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强调了土地所有权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该书为理解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视角,也让书中聚焦的“江村”(开弦弓村)从此与中国农村研究紧密相连,逐渐成为社会学人心中的“学术圣地”。

  带着对经典理论的思考与对乡村变迁的追问,这个暑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科研处“科研育人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教师张浩、杨可、李原等人带领8名学生来到江村,开启了一场田野调查,试图在这片承载着学术记忆的乡村里探寻中国乡村发展的当代答案。

  多元共治焕江村新颜

  清澈的小清河蜿蜒穿村,整洁的屋舍错落有致,农家庭院草木葱茏,眼前江村的居住环境犹如一幅精美画卷,给调研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江村美景的背后,则有着大学问。“美丽庭院建设”持续推进,在2018年入选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后,该村以区妇联创投项目为抓手,联合蓝天社工组织,将庭院美化与文明乡风培育深度融合,拉开了该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序幕。

  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双向发力”,是江村治理的鲜明特色。作为参与江村治理的社会力量之一,苏州市吴江区阿拉爱社会工作服务社的实践便是生动案例。该服务社负责人沈艳表示,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为社工组织提供了制度化参与路径,以此为依托,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在精准识别村民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乡村服务的覆盖范围与供给形式。

  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教师杨蓉蓉解释说,这种“政府搭建平台、社会力量承接服务”的模式,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权力结构与行动逻辑。政府通过服务型赋能引导,为多元社会主体构建了制度化的参与渠道。社会力量则依托专业能力、在地关系网络与灵活响应机制,成为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创新引擎,精准对接村民的差异化、动态化需求。这既提升了服务的效能与满意度,又在互动中培育了社会资本,强化了社区认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奠定了实践基础,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在社会力量之外,高校资源的深度融入,为江村发展注入了更专业的智力动能。作为知名研学基地,江村还吸引高校资源深度融入乡村发展。比如,华东理工大学设立社工服务站,驻村学生开展夏令营、课业辅导,联合当地学校打造“校家社”孝道小课堂,并针对“一老一小”组织疾病预防活动,破解了“年轻人没时间、老人没精力带孩子”的民生难题;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扎根田间,开展水稻、香青菜等作物实验,为村民提供农技培训,助力农业产能稳步提升,使知识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乡村;等等。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奕乐感叹:“原来这才是学术资源真正下沉到田间地头、融入百姓生活。”

  调研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从江村的实践中可以清晰看到,唯有让政府、社会、高校等多元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既有“绿树村边合”的生态之美,又有“邻里相扶持”的乡风之暖,更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发展之兴。

  产业破茧筑振兴基石

  在江村南村中心、苏震桃公路庙港段西侧,江村文化园静静矗立。这座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场馆,内设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费孝通纪念馆和费达生江村陈列馆三部分,系统串联起江村的发展脉络。调研团队成员在馆中驻足凝视珍贵史料、细览实物展品,从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中回溯江村的变迁轨迹。“我们愈发深切地体会到,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级本科生唐菲玥的感慨道出了团队成员们的心声。

  据费孝通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江村的缫丝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当地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缫丝业乡镇企业,让村民率先踏上了小康之路。但随着改革深入,传统产业模式的弊端渐显——青年外出致乡村“空心化”,闲置土地被外包挖塘养蟹;乡镇企业在改制中消失,村集体收入锐减,进而导致环境治理滞后、公共服务短缺。由此,江村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滞缓期。

  转折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江村以此为契机,依托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江村”示范区。调研团队走访发现,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村里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重点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打造稻园、蟹园、桑园三大农业品牌,整改高密度养殖,关停高污染纺织企业,推动传统丝织业向绿色高效转型。另一方面,以“江村”文化IP为依托,培育文旅研学新业态。与此同时,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不少人尝试通过电商带货增收,形成了“集体推动+个体参与”的产业振兴格局。

  此次调研中,团队在江村亲眼见证了养蚕缫丝、稻桑并作等产业从单一生产向“技艺展示—体验消费—品牌衍生”的价值链延伸。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黄蕊表示,老手艺不再困于旧时光,反而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背后正是对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而江村的这一实践,不仅与费孝通先生“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理念深度契合,更生动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唯有对本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让乡村发展扎根基层、惠及民生。

  从昔日的“小康先行者”到如今的“振兴示范村”,江村的蜕变不仅是乡土中国发展的缩影,更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样本。

  田野躬行寻共生之道

  密集的学术调研为“江村”注入知名度与活力的同时,也让调研团队陷入深层思考。“频繁接待高校和研学团队,会不会对开弦弓村的村民造成困扰?”一位成员抛出的疑问,迅速在团队中引发强烈共鸣。

  调研团队观察到,“江村”和开弦弓村仿佛是村庄的“一体两面”:“江村”作为文化IP,吸引着追寻费老足迹的学子,带来文旅消费与发展动能;而开弦弓村的村民,却面临私人空间被打扰、当地干部因“明星村”身份履职承压等现实问题。

  “‘明星村’的光环下,学术调研本应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桥梁,如今却因过度密集的探访及民生需求的错位,与‘以调研服务乡村、惠及村民’的初衷形成了微妙的张力。”调研团队成员、社科大社会与民族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马文嘉坦言,若不能平衡学术研究的需求与村民真实的生活诉求,学术价值将失去扎根田野的温度。

  值得关注的是,村里已经开始探索平衡之道,推出了“研学江村”智慧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特色路线规划进行空间分区引导,借助主题课程开发实现需求分级供给,并依托小程序预约平台进行全流程调控,以此推动研学活动向精细化、集约化、互惠化管理迈进。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江村从被动承接调研转向主动引导学术资源与乡村发展共生,而这些实践探索也为实现学术与民生共生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江村学术活动与村民生活的平衡问题,调研团队建议,构建“赋权—互惠双向互构”的研学生态。首先,需明确村民的主体性地位,尊重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保护其生活空间与模式,这是构建研学生态的基础。其次,在此基础上强化互惠机制。一方面,引导学术资源精准对接本土需求,为深度调研项目配备村民导师和学术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在地知识与理论范式融合,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乡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老一小”志愿服务活动,满足村民的日间照料需求,实现学术活动与村民生活需求的双向呼应。最后,要提升制度韧性以应对多元主体情境,在预约小程序中嵌入弹性容量调控算法,依据村民生活空间密度、农事周期等数据动态调整研学区域准入阈值,避免学术活动因规模失控影响村民生活。同时,成立由高校、村民、社会组织组成的研学共同体团队,对研学调研进行效果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研学生态持续优化。

  展望未来,调研团队成员期待以更扎实的理论为基、更深入的实践为径,在扎根基层的过程中精准体察民生实际,以真问题为锚点,让学术探索方向始终对准社会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