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灿灿 (社科大政府管理学院)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有幸参与学校“科研育人重大专项暑期调研计划”,在学院皇娟老师的带领下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共同组织的课题组在浙江省舟山市开展以“舟山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满意度”为主题的调研。
在为期数天的实地调研中,我主要负责舟山市新城区域多个公共服务点位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包括临城街道三官堂村固定巡回诊疗点、长峙客运站水上客运服务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线上诊疗平台等场所。透过这些基层服务窗口的运作实态,以及与被访者的深入交流,我不仅收获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了对民众满意度的理解,也对舟山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的政策创新与治理逻辑有了若干思考。
调研期间,我辗转于舟山不同的公共服务场景中,以“观察者”与“倾听者”的双重身份,串联起医疗、交通、文化、体育等民生场域。在舟山医院的候诊区,我观察到市民排队候诊时流露出的焦虑与期待,那是对健康关切最直接的流露;在长峙客运站的候船大厅,乘客们对“水上客运服务”的舒适度、准时性的细致评价,则关乎日常出行的切实体验;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读者们要求增加图书数量、完善导览系统,是对精神文化需求被满足的深切期盼;在夜晚的新城体育馆内,健身的市民与我畅聊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体验,传递出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归属感。这些鲜活的田野经历,让我对“满意度”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民众在具体服务场景中的真实体验与情感反馈。
重视满意度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通过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满意度是政策调整、服务优化的重要依据,能有效推动政府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跳出对满意度数据的单纯收集与分析,舟山市独特的地理基因——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态与海陆交错的交通格局——本身就成为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群岛城市如何在与生俱来的地理约束中,探索并塑造独具特色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治理逻辑。
以医疗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例,在调研中,固定巡回诊疗点的设置让我直观看到公共服务供给对岛屿特性的回应,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特殊地理空间的实践。舟山市通过“巡回诊疗”“送医下乡”,将医疗资源主动输送至基层村落,打破了岛屿地理阻隔对医疗可及性的限制。舟山医院、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推出的线上诊疗服务,则直接回应岛屿居民就医的“时空限制”问题,利用数字技术突破地理束缚,契合当下数字治理的趋势。
有效的治理必然是因地制宜的,必须深刻理解并积极回应特定地域的内在逻辑与核心约束,才能构建起真正可持续的服务供给体系。但调研也让我感觉到,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仍具有改进空间,这为我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人才能长期、稳定地流向基层?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这涉及基层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问题。此外,跨岛屿公共服务协同层面,如何打破数据孤岛、标准差异等隐形壁垒,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与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实现真正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攻克的关键难题。
这些现实困境恰恰印证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复杂性。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此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价值。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满意度、岛屿治理创新的认知,更让我明晰了专业研究的方向——从现实治理困境中挖掘理论生长点,用理论反哺实践,助力政府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