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东方哲学
2025-07-0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80期 作者:成建华
分享到:
  ◇成建华(哲学研究所)
  在当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东方哲学作为广涉印度、日本、阿拉伯-伊斯兰、朝鲜半岛、越南及东南亚等非西方哲学体系的特色学科,长期处于相对边缘的冷门地位。其虽属小众领域,却是打破西方哲学话语霸权、重塑全球哲学图景的关键力量。我国的东方哲学建构是从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始的,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学术史。东方哲学的主体是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但目前中国哲学不包括在东方哲学内,东方哲学则是与西方哲学一道被划到外国哲学学科里。而东方哲学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受到重视,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制约东方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划分与设置上的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将东方哲学纳入哲学二级学科。二是学科评价体系对非西方范式研究支撑不足,削弱了东方哲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地位和独特性。三是人才断层,梵文、巴利文等冷门语言能力传承面临挑战。
  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当下,我认为,首先,应加强东方哲学学科的优化发展,调整不合理、不科学的划分与设置;其次,重视东方哲学特色学科的地位,培养薪火相传的人才队伍,开创国际交流渠道,实现学科视域拓展与方法创新;最后,积极发挥东方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纽带作用,构建基于学术资源的国际话语权生成与支撑体系,使“绝学”真正成为沟通古今、融汇东西的“活学”。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