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全方位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实践样态
2023-05-26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5月26日总第645期 作者:记者 明海英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明海英)5月18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及其所属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座谈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介绍了出版社发展状况和相关成果,回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丛书”出版的背景与过程。他表示,丛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精心策划、为党的二十大献礼的重要成果,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重点出版项目、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丛书的出版和座谈会的召开对进一步深入研讨党的创新理论有重要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表示,丛书是该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此次座谈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丛书主编、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在书面发言中表示,丛书旨在深入剖析与探讨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文明领域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力求全方位地鲜活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实践样态。他总结了丛书的三点鲜明特色。第一,从历史高度、思想深度和实践广度上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文明史意蕴,阐明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贡献。第二,基于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形态。第三,从中国话语创新的意义上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戴圣鹏分享了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在他看来,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要在理论上进行突破:明确“为什么要批判建立在工业生产方式上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这一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要意识到“文明”有社会实践、社会素质两个基本维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责任与生态道德。

  在专家发言阶段,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表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本形态与历史形态在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基本形态的亚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工业文明的新的民族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的民族形态,与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有鲜明的区别,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江畅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原发性之新与超越性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的超越、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对中国传统的超越之新。二是正确之新与错误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正确之新。三是国别之新与人类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纯中国的,而是代表人类文明先进发展方向的人类之新。

  《江海学刊》杂志社原主编韩璞庚表示,丛书的出版是学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尝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中国学派,一要面向中国的社会实践和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形态与学术成果;二要推动问题域的形成,产生文明之间的对话;三要在问题域的基础上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出现学术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四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以及具有标志性的学术话语体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表示,现代化的前提是对传统的反思、批判和整体调整,是要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现代化的主体是有现代精神的先进阶级;现代化的杠杆是科技、资本与市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内克服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建立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地用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会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