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
2021-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8日总第226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唐红丽 段丹洁 张译心 阮益嫘
分享到:

  原题: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之一

  10月的北京,天高云淡,秋意正浓,中国即将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

  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备受瞩目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如期开幕。简朴隆重的开幕式与洋溢智慧的分论坛现场,中国和20余个国家的100多位著名学者以线上线下协同讨论,引发网络围观者络绎不绝。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交流思想,探讨学术,辨析问题,在促进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中,让世界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了解新时代中国,这是举办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的目的。通过“学术中国”这个国际性思想交流的新平台,形成中外思想家学术交流对话的机制,引导国内外学者展开深度的跨学科对话,必将有助于加深理解沟通,消除误解,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互学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出席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不懈探索、接力奋斗,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黄坤明同志进一步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质,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色,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方向目标,昭示着和平发展、包容互鉴的理念追求。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加强交流互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努力以现代化建设新成果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为期两天的研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主题,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汇聚了中外学者的思想智慧,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重维度中探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真谛。

  这是一场促进思想交流的国际盛会,是一次推动文明互鉴的平等对话,是一个唱响“学术中国”的智慧品牌。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意蕴和时代价值,积极研究阐发其中蕴含的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是本届论坛的最鲜明特征。

  中国现代化  当惊世界殊

  “我至今仍会想起早晨的长安街上挤满如云霞般的自行车群,人们缓缓骑行的场面。那时中国整体上还很贫穷,除了公务车以外几乎没有私家车。”

  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宽阔的云视频屏幕上,93岁高龄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前校长西原春夫(Nishihara Haruo),向与会学者深情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初到中国时的真实感受。他说,那时在北京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速公路或者高楼大厦。即使如今作为世界商业中心辉煌繁荣的上海浦东地区,彼时只是农户散布、杂草丛生的农田。

  1982年至今,这位中国学界的老朋友已经89次访华,到过中国34个城市,亲眼目睹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变迁。西原春夫回望结缘中国近40年的经历感叹,如今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多么幸福,一目了然。

  西原春夫的忆述在与会的国际学者中间引发了强烈共鸣,谈及中国现代化发展成就,他们亦如数家珍。

  德国波恩应用政治研究院院长、德国联邦特别事务部前部长波多·洪姆巴赫(Bodo Hombach),对中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满了敬佩。他说,中国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民生供应越来越好,中国建造出雄伟的跨海大桥,这些都令德国人从内心发出惊叹。同时,中国为老百姓谋富裕,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卓越成绩,让西方国家为之惊叹。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郝福满(Bert Hofman)在世界银行工作了近30年,从1992年开始研究中国问题。他对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有过长时段的观察和研究。郝福满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左右。2021年,中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种绝对贫困的衡量标准与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是相吻合的。中国的减贫工作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秘书卡琳娜·巴特雅尼(Karina Batthyány)赞叹道:中国成功实现8亿多人摆脱绝对贫困,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积极推动力量。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中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9.5%,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3%。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尤利耶维奇·格拉济耶夫(Sergey Yurievich Glazyev)眼里看到的,是中国在新科技秩序领域最具突破性的创新技术:中国拥有远超美国和欧洲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5G通信网络;中国大规模实施的太阳能计划正成为能源系统中结构性变化发展的主要引擎;中国成功研发纳米生物工程技术、增材技术,进行生产机器人化,创建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中国基于最先进的软件产品,有效地管理其信息空间。“中国是全球GDP最大经济体,是高科技产品第一大出口国。今天的中国不是追赶型经济体。今天的中国是即将领先的经济体。”他说。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律系巴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表示,中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组织、“一带一路”等多边倡议和国际商业活动,不断扩大本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中国已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全面发展的国家。

  与会国际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的积极评价不止于此。关于中国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速度和效率、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努力和决心、花大力气保护历史文物、振兴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等一项项重要战略举措,进一步让他们频频点赞:

  ——中国共产党已成功将中国建设成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从一个主要依靠农业、依靠人力的国家起步,中国已发展成拥有全球最大规模高铁网络的国家;

  ——中国的太空探索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成为首个登上月球背面的国家;中国已实现嫦娥四号探月计划;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在高能正负电子和核素宇宙线的观测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核能科学家也开发了第三代核燃料——球形核燃料,并开展了热核聚变技术的远景研究;

  ——中国已成功让本国8.5亿人口脱贫,大幅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

  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Helga Zepp-LaRouche)明确认识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对未来有着清晰和激动人心的愿景的国家,这一愿景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之际,中国一定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难发现,国际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注点多有不同,他们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广泛展开,表现了物质文明发展进步的丰富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了解中国现代化  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

  “中国创造发展奇迹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论坛上国际学者频频提到的一个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大家的共识。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致力于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尤其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与中国交往的30多年里,库恩走遍了中国各地,访问了100多个城市,总结出12条造就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原则:

  ——中国人民为改善家庭生活和国家命运而长期奋斗;

  ——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将经济和社会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增强政治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采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市、县、乡)及村民自治组织分级管理;

  ——优先实行重点人员选拔、培训、监督与考核机制,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征求党内党外专家意见,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社会力量不断增强;

  ——重视征求群众意见;

  ——制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持续受到监督、不断完善的短期政策;

  ——新政策实施与出台前采取试点试验的思维方式;

  ——利用产业规划和国有资本,实现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一党执政通过反腐机制予以监察和制衡;

  ——愿意承认并纠正自身错误。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库恩说,要了解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维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际学者分析“中国发展奇迹”的一对关键词。他们认为,二者的紧密关系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的伟大经营者;

  ——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的实干者;

  ——中国共产党已成功将中国建设成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

  ——中国的现代化靠中国共产党的能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西班牙加利西亚国际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兼名誉主席、中国政策观察网主任胡里奥·里奥斯(Xulio Ríos)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经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文化复兴和中国身份的复兴齐头并进。

  “中国共产党为其现代化建设建立了独特的治国理政模式。”高文勇进一步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通过主权选择的现代化进程,既不盲目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也不采用多边金融机构规定的经济方案。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显示了其有效性。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在国内蔓延以及消除极端贫困等近期成果,展示了中国治国理政模式的伟大魅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以全中国人民的福祉为目标的。整个中国治国理政模式的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将影响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结构性差异及其运作方式,有助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等概念,这是理解中国的前提条件。

  毫无疑问,没有坚实、先进的物质文明,现代化实践的展开就缺乏物质载体,成为空中楼阁。而现代化的实践议程更需要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确保正确方向、制定实用方略、凝聚各方力量,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实践策略。从物质文明发展转进到制度文明建设,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自然成为与会国际学者有效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突出视角。

  探究中国经验  学习中国经验

  在本届论坛的与会国际学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国家探寻自主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可行性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在论坛上,国际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深切体会到:

  ——“中国的现代化经验值得我们广泛研究”;

  ——“学习中国如何处理问题,特别是学习中国的做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经验非常感兴趣”;

  ——“中国的经济奇迹也可作为其他国家的定向标”;

  ——“我们正在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中国的经验”。

  西原春夫对中国的现代化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的目标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延长线上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梦想却未能实现的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中国首次获得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胡里奥·里奥斯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成功,不仅对于国家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也会为全人类注入正能量。毋庸置疑,它会贡献宝贵的经验,帮助那些身处不同国家却都希望世界更美好的人,他们渴望一个更加可持续也更加公正的世界,一个进步可以造福人类所有阶层的世界。

  郝福满说,希望中国政府机关能允许我们尽可能多地学习这些经验。在未来数十年内,这种切实了解中国经验的学术交流仍将是非常重要的。

  高文勇表示,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模式,有助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内容、方法和理念。正是由于独创性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理解的参照物。

  意大利米兰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艾伯特·马蒂内利(Alberto Martinelli)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通往现代化的多元路径,以及对相似问题的不同应对方式。同时,我们必须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与最佳实践。各国公民和政府应拥抱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在促进各民族与人民之间的和平关系、相互理解与合作方面,科学家们肩负责任,同时也应扮演关键角色。

  在发言中,卡琳娜·巴特雅尼说,通过对比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一词在拉美的含义与今天在中国的含义截然不同。拉美的现代化是外生的、有依赖性的,并以欧洲为中心。当拉丁美洲经历政府和国家能力丧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劳资关系不稳定、不平等现象日益增多等种种问题时,中国却在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上破解一系列难题,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格拉济耶夫进一步表示,中国建设了世界经济的新秩序体系,建设了社会主义治理体制,中国在协调各种社会利益方面很成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当今世界很需要运用这样出色的经验创造新的经济奇迹。越南正在实施类似的经济模式,它拥有几乎同等的经济发展速度;其他东盟国家也在借鉴中国的经济经验,紧追发展速度;埃塞俄比亚在中国专家为他们带来经验后,也发生了爆炸性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可以在其他国家使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成果。在他看来,中国学者们低估了中国改革经验的重要性。他强调,我们正在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中国经验,以便在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中加以实施,建设在中国已经发挥有效作用的经济发展机制与激励措施。中国推动的混合模式世界经济新秩序,与我们正在欧亚经济联盟中建造的统一经济空间制度加在一起,可成为欧亚地区可持续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

  欧洲研究国际中心欧洲—中国项目主任乔治·佐戈普鲁斯(George N. Tzogopoulos)认为,“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及其研讨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西方学者、专家和新闻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万众瞩目的历史性进步,成功解决了贫困及其他老大难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规划一条以科技和创新为基础的全新发展道路。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重大技术发展与解决不平衡和失业等问题的社会政策相结合方面的作用,对国际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在探讨控制引发战争的技术和尖端科技难题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方面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生成逻辑和推进方式,与会国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其开创的世界意义就在于,实现现代化道路多种多样,不止一条,模式也不局限于一个。

  沟通学术思想  增进文明互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在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深度对话中,探讨国际风云变幻、辨析文明交往互鉴,是思想性与价值性互动的生动事件。

  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Yuri Tavrovsky)将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称为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精神倡导世界上没有孤独的“山巅之城”,而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利用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对全世界进行剥削,只有“一带一路”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

  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罗曼诺夫(Alexander V. Lomanov)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研究,对中国共产党有深刻理解。他说,2018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这一重要论断,促使中国社会积极适应全球变化,使中国长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规划等,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没有中国的参与,人类就不可能迈入全球均衡、协调、包容发展的新阶段。

  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则认为,习近平主席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实践理念,首次提出了不为战争左右的世界发展模式。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社会中自由社会制度的支持者将中国模式视为自身模式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并决心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因此,中国的最佳对策是就经典文化与欧洲和美国展开对话,双方都可以强调自己最优秀和最崇高的观念。通过交流如孔子、柏拉图、阿基米德、朱熹、王阳明、库萨的尼古拉、莱布尼兹、杜甫和席勒等伟人的思想,人们能形成“同时性的永恒”的观念。加强文化新丝路交流活动,组织古典文化之间的对话,地球上有越多国家制定出建设文化发达、和谐美丽社会的目标,我们所有人就越有机会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到的“让人得以为人”和代表“人类共同命运”基础的普遍原则。

  在波多·洪姆巴赫看来,在解决地区冲突、欧债危机等问题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展示出其未来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正向所有支持平等互惠的国家展开双臂。

  国际知名哲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Daniel A. Bell)在中国已经差不多20年了。他从西方人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推广中华文化的建议:一是怎么让西方人理解中华文化,二是怎么让他们同情中华文化。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翻译问题。比如在翻译“宣传部门”一词时,communications or public engagement比Ministry of Propaganda或publicity更加客观中性;将和谐的“和”翻译成diversity in harmony比harmony易于接受;将“可爱”翻译成adorable或者cute比lovely更好。

  对此,波多·洪姆巴赫认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只有全世界开诚布公地互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开展平等对话,而不是接受居高临下的指挥,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你只看到别人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呢?”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实现文明多样性的延续与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早已越出了狭隘的地域性思维视域,呈现出摆脱单一西方现代化路径束缚的现实前提。

  当下是正在发生的未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势不可当,并深刻地决定了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刷新历史进步的时代风貌。指向未来的多元化世界现代化道路,期待更加激动人心的现代化多维实践叙事。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实践创造,必将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光明而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