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第一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2018-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4日总第1559期 作者:记者黄亚楠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黄亚楠)10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高培勇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委所属专业性智库、各省市级地方社会科学院和党校行政学院、各高校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的百余名国内智库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

  高培勇指出,科学的智库建设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研究,这是一项难度较大且复杂的工程。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展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基于系统的评价学理论,对智库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价,是促进中国智库建设的一种大胆尝试。通过对智库展开评价,能够从理论上发现促进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运行机制上探索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实践上总结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说,此次“中国智库建设与评价高峰论坛”正显示出了评价工作对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培勇强调,智库评价尤其是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刚刚起步,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要有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标准。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也应当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道路。他认为,《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所提出的关于智库建设的八条标准应当成为智库评价的主要依据,智库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学术二字,明确特定研究领域并潜心钻研,同时汇聚一批学有所长、具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不断积累学术资源,拓展学术影响力,以学术报国作为智库机构的初心和使命。面对新时代所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智库建设必须转移到以效率和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智库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论坛期间发布了《2018年中国智库成果与人才评价报告》。基于对智库建设与评价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相继开展了对全球智库、中国智库的一系列调研与评价工作。本次评选工作以此前对中国智库的综合评价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从“咨政建言”“学术成果”“创新人才”三个角度对中国主要智库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评审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智库人才与成果,希望能够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为引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参考。此外,本次评选工作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智库建设的具体方面,从更微观的层面对智库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展开分析与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科学评价我国智库的发展现状,推出具有权威性、公信力、指导性、建设性的评价结果,推动中国高端智库建设,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评审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智库机构主动申报、工作人员实地调研和专家组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以自行研创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为大纲,坚持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对国内智库的咨政建言成果、学术成果和创新人才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价,以鼓励智库用真正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服务于政策决策。经审核,共有478份申报材料符合申报要求,通过初步评审;共计157份进入专家评审会的终审环节,其中包括“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奖”47份,“中国智库学术成果奖”57份,“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奖”53份。根据各分项的具体情况,评价结果细分为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国策奖”和“地方贡献奖”,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优秀著作奖”“优秀论文奖”,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奖”“先锋人物奖”和“青年标兵奖”。

  报告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智库要有明确的定位,强化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必要的组织规划,同时要不断树立智库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第二,加强智库的专业化、特色化建设,推动智库咨政成果和学术成果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对策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有效转化。第四,全面提升智库的整体影响力。第五,智库要强化队伍建设,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第六,智库要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智库的管理水平。

  与会者认为,中国智库需要面向未来实践,积极贡献方案与智慧;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团队、方法是提升咨政质量的重要保证;智库要有大担当,努力发挥好决策咨询作用。

责任编辑: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