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国际交流
第十一届亚洲研究论坛召开
2021-11-19 作者:记者王春燕
分享到:

  本网讯(记者王春燕)11月16日,第十一届亚洲研究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朴仁国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主题为“亚欧大陆与‘一带一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高培勇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起伏反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体系经历调整重塑,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全球治理变革的时代要求、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新天地,也为世界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机遇。未来,“一带一路”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共建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智库机构要弘扬科学精神,共谋科学发展,推动智库合作网络建设,将研究聚焦于地区发展的长期性战略问题,为国家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造福各国人民。

  韩国崔钟贤学术院院长朴仁国致辞。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朴仁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向人们昭示:合作和团结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唯一办法,人们应积极推进合作团结,实现新时代的共同愿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挑战,商品和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全球经济衰退造成财政负担。未来,要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遵守全球规范、如何与其他地区的共同愿景进行衔接、需要制定哪些新规范与新标准来适应数字世界,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项全球倡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从四个维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解读:器物层面,“一带一路”带来基础设施建设、各种项目的实施以及贸易的增加;制度层面,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定了众多规则制度,签订双边和多边区域投资协定,以减少或者消除妨碍贸易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货币层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些优惠的融资渠道,为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价值理念层面,“一带一路”建设反映了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理论以及中国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高原明生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高原明生对日本“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进行了介绍,表示其与“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展开合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合作设想。上海市日本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吴寄南对于日本如何看待以及对待“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中国和日本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就双方未来合作前景特别是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发表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主持研讨环节。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南亚、中亚各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该地区合作进展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表示,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南亚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未来,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本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路,“一带一路”必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南亚合作的重要实践平台。

  巴基斯坦投资委员会原主席哈龙·谢里夫讲述了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特殊作用。他表示,互联互通能够带来众多好处,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济合作与往来,也要重视人文交流,推动研究机构、智库加强合作,从而推进知识的互联互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发言。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阐述了欧洲内部变化、中欧关系变化、欧洲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一带一路”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中欧互联互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欧洲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然而,目前欧盟对待中国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带一路”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叶海林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以及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新兴经济体研究会承办。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