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国际交流
第14届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举行
2021-11-25 作者:王春燕
分享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本网讯(记者王春燕)11月19日,主题为“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性与人文学”的第14届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理事长丁海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主持论坛。

  赵奇指出,中韩两国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同源相通的文化传统。文化交流与互鉴不但使两个民族结下深厚密切的友谊,而且为东亚文明发展作出关键贡献。建交近30年来,中韩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人文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巩固、夯实和丰富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作出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文化同源的中韩两国,通过人文交流合作增进理解与互信,通过人文纽带强化共识,筑牢中韩友好交流人文根基,为亚洲及人类文明新发展作出贡献。

  赵奇指出,“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创办16年来,中韩两国学者以其为桥梁,就人文振兴政策、学术伦理、人文与文化产业、新文明与人类、人文学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等主题展开对话和交流,为增进双方了解与互信、促进中韩友谊不断加深、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向前发展,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办好“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要“通民心”。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要通过文化交往汇聚民心,在人文交流中促进相互认识和理解。二要“谋共识”。发扬东亚“和”文化精神,在充分了解彼此关切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扩大文化产业合作,深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开展青少年交流,进一步夯实双方共识基础。三要“求创新”。深入开展人文交流,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两国数字文化产业开展务实合作。

  丁海龟表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的,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可以保持文化多样性;相互交流,可以促进文化进一步发展。韩中两国既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两种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韩中两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互理解。两国在人文学各领域加强交流,可以为东北亚开启更美好的未来,也可以为进一步巩固朝鲜半岛的和平发挥更大作用。

  韩国文化遗产厅原厅长郑在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分别作基调演说。

  郑在淑以白南准作品为例,对“动态人文学”进行了深入解读。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类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挑战,被迫走上需要随时应对变化的道路。对此,“动态人文学”的作用愈发凸显,人们需要运用其启发思维,灵活解答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人文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本身,而“动态人文学”融合于日常生活及文化环境。21世纪以来,韩国学者主张,人文学不但可以与任何一门学问融合,还代表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待被各不相同的文化所包容。

  魏道儒介绍了中国贵和思想及其文化价值。他认为,“和”是指由千差万别的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中存在的和平、和睦、和谐、平衡的关系或状态。“贵和”,强调“和”、崇尚“和”、弘扬“和”、实践“和”。贵和思想重整体、重和谐、重统一,与西方文化重个体、重分别、重对抗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论的意义;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信奉的理念,具有为世界各国共享的珍贵文化价值。

  来自中韩两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从“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竞争力:人文学的价值”“人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与经验”三个分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系统阐述了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文学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中韩人文交流及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冠梓主持论坛。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理事长丁海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韩国文化遗产厅原厅长郑在淑发表基调演说。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发表基调演说。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与会嘉宾合影。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责任编辑:张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