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持续推进中韩人文交流与合作


2018年11月09日 09:14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8年11月9日总第458期     作者:记者黄亚楠

  本报讯 (记者黄亚楠)10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财团和韩国教育部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韩人文学论坛在京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黄晓勇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黄晓勇首先回顾了中韩人文学论坛创办四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黄晓勇认为,中韩两国之间具备交流互动的人文基础,两国有共同关心的议题及相关研究学者。一大批希望通过学术交流来促进两国人民友谊不断加深的学者,为推动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友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一些涉及双边或多边的重大问题上,中韩两国学者进行坦率而真诚的交流对于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互信十分重要,相互尊重理解彼此的立场,推动中韩人文交流合作与发展应当成为双方共同的目标与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白云翔详细阐述了手工业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人类考古史上,手工业和农业是古代两大产业。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手工业、商业是古代社会的三大经济活动。因此,手工业在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手工业不仅是历史研究、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代社会历史的物质遗留和物质载体,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诸如城址、聚落址、墓葬、寺庙等,手工业遗存便是其中重要的遗存之一。白云翔进一步表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基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性质和内涵的科学认知,这就离不开考古科学的发掘与研究。换言之,考古发掘与研究是揭示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的基本途径。因此,手工业考古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此外,白云翔还以成都水井坊遗址、长沙铜官窑遗址以及临淄齐古城阚家寨铸镜遗址为例,说明手工业考古在实践层面上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极大推动作用。

  韩国朝鲜大学教授姜喜淑从中韩两国大众文化触碰角度分析了汉语与韩语之间的语言借用现象。姜喜淑认为,中韩两国拥有数千年悠久的交往历史,其中文化和语言间的触碰是两国历史交往中的现象之一。而重要的现实是,文化和语言间的触碰必然产生语言的借用现象,除却部分特殊事例外,绝大部分的语言借用都是“中文→韩语”,即具有由中文传入韩语的单向性。但是这种“中文→韩语”语言借用的单向性,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开始发生变化。1997年前后,“韩流”文化在中国开始兴起,影响着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在“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的现象之一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体验韩国文化的部分中国网民中韩语借用现象相当普遍。而近年来,韩语借用现象甚至超出了网络空间,其影响范围扩大到包括大众媒体在内的日常生活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冯丽娟从结构、认知、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将汉语和韩语置于世界语言当中,分析了两种语言存在共性的理论依据及产生原因。“语言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由于人类身体及所处环境的相似性,人类语言间存在共性是顺理成章的。”冯丽娟如此说道。此外,她还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文化的交融必然使语言产生共鸣。历史上,汉文化对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有较大影响,形成儒家文化圈。从语言上讲,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历史上曾受到汉语的影响,三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汉字进行改造或借用,从而形成了以汉字为纽带的特殊语言文化关系,出现了复杂的语言变异与双语双文化现象。

  
责任编辑:张月英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