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第二届中法语言学论坛在武汉举行

中法合作促进语言研究事业


2017年11月17日 09:00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11月17日总第416期     作者:记者明海英 曾江 通讯员张洁

  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  曾江  通讯员张洁)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湖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法语言学论坛在湖北大学召开。来自中法两国的30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报告论文,内容涉及语言研究方法论、语言类型学、词典编纂、语言接触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文字学、形态构词构式、句法语义、形式语法、篇章理论等多个领域。

  回顾学术史,现代语言学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与法国学术界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中法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源远流长,从中国现代语言学草创时期开始至今,中法交流在语言学领域从未中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的合作从近代汉语研究开始,已逐步扩展到历史语言学研究、语法史研究、方言研究、类型学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等众多领域。这些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共同推进着汉语语言学及相关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法国成为中国语言学界与欧洲汉学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刘丹青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将继续搭建好这个平台,使双方合作不仅在传统学术领域孕育出更多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还能通过扩大交流合作领域,在更多的语言学分支领域培育出凝结两国学者智慧的学术成果,促进人类语言的科学研究事业。

  本届论坛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呈现出的研究成果角度新颖,深入细致,展示了中法两国在语言学研究各领域的飞速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倡导从语言信息结构研究的角度来审视汉语语法研究。刘丹青结合吴江同里方言的实际对语言库藏类型学理论提出了新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谭景春对动词目的义在词典释义中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吴福祥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了南方民族语言极性问句的类型和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麦耘对汉语古帮组字在汉越语中读舌齿音作了历时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借助句法分析手段,结合儒家思维逻辑解读了《论语·学而》中的一段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方梅对汉语篇章语法提出了新的见解。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贝罗贝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探讨了保定方言中表示两个顺序事件的时间标记前置词“投”。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柯理思探索了“VP去”类目的构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教授罗端对甲骨文中的复句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定性。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徐丹分析了东乡语和唐汪话在与多种语言和方言的接触中产生的不同历史层次。法国科学研究院东方语言研究所教授齐卡佳介绍了冕宁县藏族多续人吴万才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下的多续话词汇和长篇语料。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教授蒲芳莎指出依据术语出现的背景研究才能充分地理解术语所揭示的理论。

  据介绍,首届中法语言学论坛于2015年6月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和里昂高级研究院在法国巴黎高级研究院联合举办。两届中法语言学论坛的举行有力促进了中法两国的学术交流。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