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第九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举行

加强中日学术交流 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


2017年09月15日 07:52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7年9月15日总第408期     作者:祁琛云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动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不断完善和充实古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知识结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日本东方学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九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于近日在河南开封举行。

  “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作为两国中古史学者交流与对话的高端学术平台,自2009年发起首届论坛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这期间,中日学者共同合作,深入交流,围绕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一系列前沿性和重要性的学术议题,分享了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本届论坛以“东亚的国际社会与文化交流”为主题,所提交的论文涉及东亚古代政治文化、学术思想、文献传播等多个方面,时间上覆盖了从古到今的多个时段。这种跨领域跨时段的广泛交流,必将深入推进对东亚国际社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古代东亚的国际秩序”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两大议题展开。

  针对“古代东亚的国际秩序”这一议题,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岸本美绪以“鸦片战争的情报和德川末期的日本:《夷匪犯境录》的形成与传播”为题,对《夷匪犯境录》中提及的中英鸦片战争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考证,并对该书传入日本的过程,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早稻田大学教授渡边义浩通过对《三国志》等史籍记载的两位亲魏王的微观考察,细致入微地分析了3世纪前后曹魏、蜀汉、孙吴等政权在对外关系领域中对周边政权的争夺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乌云高娃在题为“13—14世纪东亚国际秩序及信息沟通”的论文中指出,蒙古的兴起和对外征服对东亚国际秩序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蒙古和南宋、日本等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样态。

  筑波大学教授井川义次的论文题目是“宋明理学向东亚开展以及流入欧美”。他认为,大航海时代的耶稣会士在日本传教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日本与中国的信息,特别是了解到东亚、西亚共同的信仰是儒教这一情报后,调整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应用儒教的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议题的讨论涵盖了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段,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献等诸多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的“释‘治理’”一文,从“治理”两字的本义以及在后世的演变入手,对“治”与“理”、“治理”、“治道”等词的本义和演变加以考辨。针对以往学界所谓的古代中国只有统治而没有治理的传统观点,卜宪群认为“治理”并不是当代国家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中,已经蕴含着明显的“治理”精神,并指出我国历史上的“治理”精神在现代中国社会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通过对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模式进行诸多层面的反思,认为明朝对外朝贡体系建立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和平共处的核心宗旨之上,并通过经济与文化交流,间接地促进了“世界史”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但明朝仅着眼于政治仪式层面的外交政策,导致17世纪以后中国影响力在东南亚的迅速衰落。

  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在“《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奇观”一文中,用幽默的语言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并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年代、流传与展览、社会影响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总结了《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当代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此外,与会学者还分别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能力、秦代的律法、宋代地方治理、元代佛教发展、明代海洋观念及明清学术文化等诸多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日本东方学会理事长池田知久、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等来自中日两国的高校和学术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届论坛。

  据悉,鉴于历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的成功举办,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日本东方学会商定,决定自2019年起,将论坛名称更改为“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将研究范围扩大至中国文化,并适当邀请第三国如韩国、欧美学者共同参与。

  (祁琛云)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