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邮件系统 丨
English

75位人类学学者讲述田野故事


2016年10月21日 09:07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10月21日总第363期     作者:记者邓之湄

  本报讯(记者邓之湄)人类学家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职业,他们在田野发生的故事总能引起许多读者一窥究竟的好奇心。10月15日,一本名为《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的新书在京发布。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红光创意并发起,郑少雄和李荣荣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从国内外80多位人类学学者手中征集了110多篇清新鲜活、意味隽永的田野小故事,最终遴选出75位作者的98篇精美短文,以飨读者。

  据介绍,《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涵盖的田野范围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北美,乃至北极圈以内。该书内容五花八门,有人类学学者与田野对象的“相处之道”,有田野中感悟的他者的“文化逻辑”,有“行走与责任”,也有“素描与速写”,故事所述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以上。书中不仅写作风格多样,文辞逸兴遄飞,还蕴含着珍贵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价值。哲学家赵汀阳所绘漫画插图,亦为该书增色不少。

  在该书75位作者中,有在田野混迹多年的资深专家,也有刚出徒的研究生。他们在异文化中邂逅他者,经历了文化摩擦与文化理解,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人类学学者们在田野中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沮丧、无奈……这些又被调侃为作为人类学学者“成人礼”的修行。

  “这一过程充满了作为他者进入另一个他者世界的情绪与反思,给从事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年轻学者提供了借鉴、反观的素材。”罗红光在序言中如是说,“若没有丰富的田野经历,也就不会有对文化的自觉……这本书的逸事将告诉读者,人类学的民族志是在鲜活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是在学习他者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他者对人类学学者的贡献不是以客体身份,而是以主体身份成就的,这恰恰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承载各自文化的主体。”

  在此次新书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十余位人类学研究者齐聚一堂,与现场一百多名观众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经历和心得,并交流探讨了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田野研究学术伦理、研究者的自我意识、影视人类学与纪录片的差异等深度话题。

 

  
责任编辑:梁瑞

本网电话:010-85886809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